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山姆關於踩踏技術第一問:用力的時機


昨天到山姆伯伯家去作客,他問了幾個有關自行車踩踏技術的問題,剛好有帶電腦,就用他家的投影機來個「大螢幕講解」,山姆順手拍了下來。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傳統上所認知的技術是把目標放在發展流暢地圈狀式踩踏,使雙腳在踏板每一個點上所施加的力量都相同。大部份的人也認為此種踩踏方式是優秀的自行車選手騎乘時所做的事:圈狀式流暢地踩踏,平均分擔力量在下踩/上拉的動作。

但運動力學家在研究了優秀自行車手的踩踏力道之後發現,僅管他們的雙腳看起來是流暢地畫圓,事實上他們並非把力氣平均分擔圓上的各個點上,而是把主要的力氣出在垂直踩踏的一點到四點鐘方向,這樣才能有效「創造較大的力矩」,他們在上抬過程中所花的力氣對於驅動後輪幾乎沒有幫助。主要施力點發生在垂直往下踩時的一點到四點鐘方向。最大的力矩發生在90度時,也就是三點鐘方向。愈大的力矩施加在踏板上意指你的輪子將跑得愈快。

影片中的圖表顯示自行車選手以平均功率持續踩踏一個小時,各個角度所產生的平均力矩。從實驗中的數據圖我們可以發現,90度時(三點鐘方向)的力最大;180度以後(也就是通過下死點以後),施加於踏板上的力雖然變小,但卻沒到負數的程度(負數代表的是上拉的施力方向),那表示優秀自行車手在上抬時所花的力量並沒有用來驅動後輪。
(摘自拙著《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台北:臉譜出版,頁68~69)

臉書的提問

問1:在0度與180度的力矩並非是0,是否代表著仍有前踢與後拉力量只是不會太多?

答1:沒錯,愈少愈好。在0度與180度的力矩並非是0,但會是最低點;技巧好壞的差別在於「時機」與「力的集中度」,圖中下方是練完技術訓練動作後的改變,兩腳踩踏力量的集中度從62與58度,降為38到45度,雖然花的力氣一樣,但把力集中在最有效率的三點鐘附近,但輸出的功率會比較大。



問2:要能在三點鐘有最大力氣的輸出是否需要有出力的準備期?是從11點開始好抑或1點還是2點?

答2:沒錯,一定要提前,因為力不可能忽然產生,所以尼可拉斯博士在"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中很明確指出要從1點鐘開始把重量分配上去,3點力到最大,4點就要把力收回來。



問3:所以國峰老師的意思是 腳不需出力做拉提嗎?

答3:不是,當然還要出力氣拉提,但不用用力到驅動後輪(因為連頂尖的自行車選手也不會去做這件事),從下死點到上死點的階段,上拉的力氣只要使腳的重量從踏板上消失即可。在高轉速下,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精準的技巧。


問4:請問國峰教練覺得在一點鐘就開始下踩踏板好還是往前下推踏板(盡量施力垂直力臂)好呢?因實際操作時間很接近,如果是向前下推那麼在三點時的力量方向難免如您影片中圖之方向,如果直接向下踩似乎較能於三點創造最大力矩但在1-3點的力矩就會被compromise,不知您看法為何?

答4:先傳一張接近完美的踩踏技術分析圖,我個人認為在騎公路車時,不管在1點鐘還是3點鐘,都會「略微」向前產生法線力(附圖中的淺藍線),當然還是切線力較大(深藍線)。因為公路車的座管角度較大,所以比較容易像下圖這樣踩。不過這已經接近完美,你可以看到從下死點到上死點階段完全沒有負向力,代表這個階段的踏板上完全沒有腳的重量。



補充:趴休息把時比較難這樣踩。

下面這張圖則是相對來說踩得比較不好的,因為從下死點到上死點有負向力(藍線),負向力會抵消下踩的力;此外,它在5~6點鐘方向的力氣還用那麼多(沒有時即收回),大部分的力都會浪費掉。應該在4點就把力收回來,這是"Pose Method of Triathlon"在踩踏技術教學上的重點。書中有一系列的技術訓練動作在教人做到這件事。因為「懂」很簡單,但要做到很難,需要特殊的練習,這是尼可拉斯博士厲害的地方。


補充:這個圖形比較像三鐵車踩出來的,但技巧上的缺點就是收力太慢,發力重點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