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運動產業Ⅰ:Garmin行銷副理的運動科學講座



老子說:「寵辱若驚」。昨天在AppWorks的六樓聽Garmin行銷副理Jason講課,主題是跑步的科學化訓練。雖然這些內容都是我之前在課堂上分享或書中的內容,但聽講的過程中他一直提到我名字,直說這些知識都是出自我,實在是名不符實,在台下聽講時直讓我感到非常的汗顏。還是必須再澄清一下:「我不是運動科學家,我只是個『轉譯者』,轉譯者的工作是把學術界的論文、比較硬的教科書、艱涉的術語,透過文字、圖片與影像轉化成比較多人能接受的軟性知識,目的是讓更多能可以一起進步」。

這些知識主要都來自國外,並不是國內的東西不好,而是國外的運動科學真的走在我們的前面很多很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我們實在不用再重新研究或另闢新徑。我認為在資訊發達的現代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謙卑地跟國外學習,多跟他們交流。

昨天在會場,有人叫我「師公」,他/她們說是譽寅的學生,實在是愧不敢當。在知識的領域,我們沒有上下之分,只有先後之別,我只是先去學這些東西而已,譽寅和Jason只是「後學」,我頂多只能稱為「先進」。

我希望在台灣喜歡耐力運動的朋友也能有更多人來學這些知識,這些知識能幫我們認識自己,唯有更加認識自己才能再進步。在這個領域不應該只有少數「先進」,要大家一起進步,好的運動文化才會開始札根、蓬勃。

而且也唯有謙卑,知識才會再流進來。心態太高傲的話,知識是進不來的,所以我們要謙卑地向外國學習。我也還在學習,譽寅和Jason也開始因興趣而學習了,我們都沒什麼了不起,只是「先」開始向前,或是走得比較久而已。走久之後我也時常覺得:「我的耐力運動知識就像一個圓,知識愈多,這個圓會愈大沒錯,但圓周所碰觸到的未知事物也愈多」,所以我會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愈來愈多。

就像IC在昨日課中提到過去226超鐵紀錄的事,我也想趁此機會澄清與表明我的想法:首先現在台灣226超鐵最快的成績是楊茂雍,成績9小時16分。況且,不管是9小時16分或我之前的9小時44分,離世界級的水準都還差「一個小時以上」,我想說的是,台灣太小,台灣第一或台灣紀錄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無需推崇,我們需要的是支持、鼓勵和一起努力。

台灣的運動員絕不能妄自菲薄,成績不如國際水準絕不是基因或地理環境的問題,而是文化與制度的問題。制度我們很難改變,但「文化是一種集體的心態與價值取向」,我們必須有正確、開放與分享的心態才能創造新的運動文化。而且新的運動文化絕對必須跟產業鏈結在一起,否則有再多的熱情,好的運動文化也會活不下去,很快就會被淘汰。

以美國的籃球文化為例,若沒有NBA(美國職業籃球)串起整個產業鏈,美國的籃球文化是無法如此強勢與廣泛傳播的,也是因為文化根基深厚,他們的籃球實力才會如此強大。就像牙買加札實的短跑文化、肯亞深根的長跑文化一樣。

在台灣,在耐力運動領域的我們必須不斷「創業」,創造新的運動產業,說現實一點:就是可以賺到錢、可以養活更多耐力運動愛好者的產業要更多,而且各產業要更開放、更懂得分享、要串在一起(異業合作),使這個產業蓬勃發展起來之後,當投入的人更多,接著……文化才會成形,「強」的運動員就會相應而生!

不然,我認為靠政府、靠運動員和教練的熱情,都很難讓台灣踏上國際舞台,就算有也常常是曇花一現,只靠個人苦撐。要變成跑步、游泳、自行車或鐵人強國,必須先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才有深厚的文化→接著,能夠跟國際競爭且量多質精的台灣強者才會不斷冒出來。

==
這是我第二次聽Jason講課,其實很感動,一個原本完全外行的人可以花那麼多時間閱讀、學習、思考和整理資料,實際訓練,再一次次地到台灣各地講課,真的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昨天,搭夜車回花蓮的路上,不斷思考Jason在講堂上突然哽咽的場景……我認為他正是在身體力行上述的事。像昨天IC在場提到的Jason Lin、舒迷、崇華教練、Jovi Lo也都是在做類似的事。這樣的人需要愈多,產業鏈才會愈加強韌,這需要有志之事一起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