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家人去看電影,結束後在逛了誠品書店,剛好看到某位作者的新作,我還沒翻閱很快地就給了評價。事後反省,覺得很不妥,心裡也很不安。所以今天一整天都在反省……這讓我想到之前尼可拉斯博士上課時提到的「理論成形」的階層:
- 觀察(Contemplation)
- 思考(Thoughts)
- 見解(Ideas)
- 理論(Theories)
以跑步教學來說,跨大步跑(把腳往前跨到臀部前方)可以跑比較快是錯誤的見解,此種見解導致了錯誤的教學方法,鞋商則用此見解所衍生出的理論開發了為跨大步與腳跟著地的新鞋款。
因此,長期客觀的考察與謹慎的判斷是文化進步的關鍵。在同一個領域中,如果有越多的人這麼做,進步的腳步也會跟著加快。
尤其是意見領袖,在發表意見前「花時間」考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以免造成只觀察毛毛蟲兩三天就下了「這是一種爬行緩慢靠嫩葉為生的動物」的結論。
因此運動研究者要很謹慎,我們可以提供最新的資料與研究、新的數據、某個理論的模樣,但在還沒仔細研究與盡量花力氣掌握全貌之前絕對不應該太快下評論(自我告戒)。對自己來說太早下評論是阻礙學習的機會;對別人來說等同於把錯誤的理論傳給別人,若是具有影響力的話,那會像文化病毒一樣,傷害到他者。就像跨步跑會傷害到跑者的膝蓋一樣。
我希望自己將來對某個新聞事件或人物給評價或在做學問時都能抱著這種「用考察來認真打底」的態度,雖然這像跑馬拉松或練鐵人三項一樣是既沒有效率,也耗體力的移動方式。但在做學問時想要建構完整的理論,就必須以這種「低效率」的作業來前進;
反之,在評論別人的理論前也要花時間考察與對話,最後才能下結論「嗯!這裡哪裡對,哪裡不對!哪裡好哪裡不好!」
也許是在網路時代發表意見變得太容易,又受台灣各種不良媒體的影響(尤其是電視新聞),對當前各種事件、人物行為或運動知識裡的某種理論或標準,不少人習慣很快地表達個人意見,還更多是直接判斷是非對錯。
所以在九零年有不少專業教練批評過Michael Johnson直挺挺的跑姿與短促的步伐;所以在更早以前(1838年)達爾文發表演化論時被當代的知識份子視為異端。
我對研究充滿興趣,也喜歡分享帶來的進步。這篇文章只是在提醒自己在做學問與分享時,要像辛勤且盡責的記者一樣,先從各種角度花時間做觀察,想方設法盡量去思考,先把事物原本的模樣或某種理論的架構盡量以接近現狀的形式鮮活地留在腦子裡,盡量把判斷留到最後!
==
在臉書發表文章後,Thomas Chan 在臉書下對於理論的成形有段提醒:「我覺得理論之前應有實驗,有數據支持理論,否則,理論只是唯心論。唯物論之理論才是理論;唯心論只是推測,不是理論。」
國峰:但我個人目前認為「實驗」應該排在理論之後。關於理論的成形是否需要實驗,可能要再思考一下,像達爾文的演化論是他在小獵犬號上面航行五年中搜集與觀察了眾多生物後在腦中形成的理論……尼可拉斯博士的Pose Method也是透過觀察眾多不同程度的跑者而來的……所以,我在想實驗也許可以放在第5項,當心裡已經有個大致的理論樣貌後,再用它來「實」踐自己的論理是否可以重複被「驗」證。如果還沒有理論,實驗也會不知從何設計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