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Run Tall vs Run Sit (挺著跑 vs 坐著跑)


前幾天針對Competitor Running上面的「Bench Jump」做了一些解釋,重點在於:「如果站在跑步技術教練的角度來設計動作時,可能會令肌力與體能教練認為是錯誤的。」但對跑步技術教練而言,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在保持Run Tall。山姆建議可以拍個影片來討論,剛好記得之前曾看過很棒的比較影片。

在下面這段影片中(1分20秒處開始),穿黃色上衣的跑者在腳掌落地時,上半身保持挺直,肩膀沒有過度前傾,也就是說臀部始終在肩膀正下方。肩膀若像後方的紅衣跑者一樣,向臀部前方傾斜(偏離鉛直線),腳掌的落地點也超過臀部前方很多(一定會超過,只是跟黃衣跑者比較起來會有很明顯的偏差)。我把紅衣跑者的跑姿簡稱為Run Sit(坐著跑)。

【影片:1分20秒開始才是挺著跑與坐著跑的比較畫面】

這種Run Sit的跑姿,有兩大缺點,除了腳掌一落地就會造成剎車,若要維持速度就勢必要在臀部通過腳掌時「再加速更多」以平衡支撐期前半段的剎車效應,所以紅衣跑者為了跟上黃衣跑者絕對要花比較多的力氣;

其二,如果你仔細觀看影片中紅衣跑者在腳掌落地與離地的過程,你會發現她在支撐期的上下位移幅度會比黃衣跑者大很多,就像每一步都在做小幅度的蹬階運動一樣,因此對肌肉的負擔也大。我曾分析過一位看來明顯「坐著跑」的跑著, 用各種角度的影像分析後,他每一步在支撐期(從剛落地到離地時)的上下位移幅度是4公分。假設他跑一場全程馬拉松總共跑了四萬步,除了向水平移動了42,195公尺之外,他同時也像是向上爬了四萬階4公分的階梯一樣,那等同於總共向上移動了160,000公分(4 × 40,000 ),也就是1.6公里,那幾乎是一口氣比了四次的台北101登高賽(比賽階數:2046階,樓層高度:391.8公尺)。想像一下,有做這件事的跑者在馬拉松賽場上等同於比「沒做這件事的跑者」多比了4次的101登高賽,光用想的就很累,更別提真的先跑完馬拉松再爬四次101大樓會有多操。

因此,依我「目前的猜測」,Competitor Running在設計跑者版本的「Bench Jump」時,是在腦中設好Run Tall的模型,希望跑者者在落地時使「臀部跟肩膀保持在同一鉛直線上」,所以從體能與肌力教練的眼中看出來會顯得「非常怪異」或甚至認為是「錯誤示範」!

不同的教練,當他/她的腦中的目的不同時,很自然地會設計出各種動作,所以我認為:只要目的明確,而且那「目的」對選手當前來說「相當重要」,在不會受傷的情況下並沒有「絕對對」或「絕對錯」的動作。

以上只是自己的觀點,也並非絕是對的,所以非常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是想聽到肌力與體能訓練教練的意見,他/她們會能接受這樣的解釋嗎?)。

==
若還不確定我們上述談論的「Bench Jump」是哪一個動作,可參考之前的文章:
http://rocky549.blogspot.tw/2016/02/blog-post.html

山姆也曾針對這個動作的各種變形做過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http://www.unclesam.cc/blog/box-jump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