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接受Garmin CN的邀請,在上海開設了一個為期十六週的訓練營,這個訓練營是以11月8日的上海馬拉松為目標賽事。Garmin也幫我報了名,讓我有機會也參與我個人的第一場IAAF認證的馬拉松金牌賽事。因為過去也參加過不少比賽,前幾年又有機會參與花蓮東海岸馬拉松與太魯閣馬拉松的賽前規劃與執行工作,所以這次參賽後有特別多感觸……
什麼是「金牌賽事」?它是國際田徑聯盟路跑標記賽 (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 金、銀、銅三分類的其中一種,等級最高,每年各賽事的主辦單位必須送件至國際田聯 (IAAF) 審理決定。
目前亞洲的馬拉松金牌賽事有:廈門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福岡馬拉松、首爾國際馬拉松、新加坡馬拉松、北京馬拉松與上海馬拉松。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都有屬於自己的金牌賽事。這些金牌賽事都屬於「城市馬拉松」,目前台灣只有去年的萬金石名列銅牌,但萬金石的賽道在海邊的台二線,因為先天上的限制,不太可能成為金牌賽事。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最有機會爭取入選的依序是高雄馬,再來才是台北馬。跑過這一趟上海馬之後,才認清這種規格的比賽只有當地政府長期經營後才可能辦得出來(上海馬成為金牌賽事也是從去年第十九屆開始)。
要成為金牌賽賽事,最基本的要求是:路線必須經過IAAF或AIMS(國際馬拉松與路跑總會)認證之A級或B級丈量員來丈量全程長度與每段距離的標示點→在這次上海馬拉松的賽道中每一公里都有標示,而且每五公里有晶片感應,所以一跑完就可以上網查自己的5K分段成績。
再來,所有的金牌賽事要求要現場實況轉播,而且比賽會場至少要有一面大型螢幕呈現比賽實況。就我所見,賽道上和會場中都有大營幕,我記得的就有三面。
另一項更為嚴格的規定是:男女至少各有5位頂尖國外選手參賽。而且「頂尖」有嚴格的定義,此標準由IAAF所認定,3年內成績到達一定時間內的選手才能入列,每年名單會公佈在在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官網上。最後的優勝獎金、額外獎勵不可因選手國籍或性別有所歧視,但允許主辦單位另行提供獎勵給當地選手,以刺激地方民眾參與。
賽前的衣物保管袋,統一用Nike贊助的揹袋,此袋防水,在賽後也是很實用的贈品:
什麼是「金牌賽事」?它是國際田徑聯盟路跑標記賽 (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 金、銀、銅三分類的其中一種,等級最高,每年各賽事的主辦單位必須送件至國際田聯 (IAAF) 審理決定。
目前亞洲的馬拉松金牌賽事有:廈門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福岡馬拉松、首爾國際馬拉松、新加坡馬拉松、北京馬拉松與上海馬拉松。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都有屬於自己的金牌賽事。這些金牌賽事都屬於「城市馬拉松」,目前台灣只有去年的萬金石名列銅牌,但萬金石的賽道在海邊的台二線,因為先天上的限制,不太可能成為金牌賽事。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最有機會爭取入選的依序是高雄馬,再來才是台北馬。跑過這一趟上海馬之後,才認清這種規格的比賽只有當地政府長期經營後才可能辦得出來(上海馬成為金牌賽事也是從去年第十九屆開始)。
要成為金牌賽賽事,最基本的要求是:路線必須經過IAAF或AIMS(國際馬拉松與路跑總會)認證之A級或B級丈量員來丈量全程長度與每段距離的標示點→在這次上海馬拉松的賽道中每一公里都有標示,而且每五公里有晶片感應,所以一跑完就可以上網查自己的5K分段成績。
再來,所有的金牌賽事要求要現場實況轉播,而且比賽會場至少要有一面大型螢幕呈現比賽實況。就我所見,賽道上和會場中都有大營幕,我記得的就有三面。
另一項更為嚴格的規定是:男女至少各有5位頂尖國外選手參賽。而且「頂尖」有嚴格的定義,此標準由IAAF所認定,3年內成績到達一定時間內的選手才能入列,每年名單會公佈在在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官網上。最後的優勝獎金、額外獎勵不可因選手國籍或性別有所歧視,但允許主辦單位另行提供獎勵給當地選手,以刺激地方民眾參與。
【圖】每個重大的轉彎與折返點都會提前數百公尺,用兩三個大型指示牌提前提醒
比賽進行期間實施全面交通管制,並且提供合格的醫療服務給眾多參賽者,等到賽果出爐後還要針對選手進行藥檢。這次上海馬拉松的賽道管制,接近完美。路上指示非常清楚,半馬/全馬的路線指引以及折返點的位置,都是提早好幾百公尺就用超大指示牌來提醒,而且重複出現兩三次,很像高速公路上的交流道指示牌,所以跑者能夠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最值得讚揚的一點是主辦方對「跑道的體驗」的努力,除了賽道,賽道旁也完全沒車,視野所及幾乎沒有出現汽機車,連最前方的引導車、中途的醫療機動人員都是用電動車或自行車,賽道的體驗極好,沒有汽機車的聲音,聽到的只有跑者的腳步聲和賽道旁的加油聲。
比賽進行期間實施全面交通管制,並且提供合格的醫療服務給眾多參賽者,等到賽果出爐後還要針對選手進行藥檢。這次上海馬拉松的賽道管制,接近完美。路上指示非常清楚,半馬/全馬的路線指引以及折返點的位置,都是提早好幾百公尺就用超大指示牌來提醒,而且重複出現兩三次,很像高速公路上的交流道指示牌,所以跑者能夠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最值得讚揚的一點是主辦方對「跑道的體驗」的努力,除了賽道,賽道旁也完全沒車,視野所及幾乎沒有出現汽機車,連最前方的引導車、中途的醫療機動人員都是用電動車或自行車,賽道的體驗極好,沒有汽機車的聲音,聽到的只有跑者的腳步聲和賽道旁的加油聲。
【圖】賽道上的冠軍前導車與機動車輛大都是電動車與自行車,讓跑者在賽道上的體驗更好,沒有聽到機動車輛的聲音,也不會聞到廢氣
醫療照護的規格:設立了21個醫療救助點、4個起終點醫療站、沿途還有20輛救護車及兩輛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的特種救護車。主辦單位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在10公里賽的重點附近以及半程和全程終點前2公里,每隔一段距離設置2人一組的醫療隊,並手舉提示牌,提醒選手在特殊路段的保護。而為了給賽事上起「雙保險」,還特別成立了醫療護跑團分時段、分路段進入賽道,進行流動的賽道醫療觀察。
廁所可以說是每位跑者起跑前都會用到的,上海馬的廁所不像台灣大都集中在一處,而是分散安置,從A區到E區,延著街道放置大型的金屬外殼流測,一旁的巷弄則放一些我們常見的塑膠外殼流廁,粗估流廁的擺放長度緜延500~1000公尺,三萬多人的比賽,竟沒看到明顯的廁所排隊人龍,在當天早上17度的氣溫下,非常不簡單。
【圖】流動廁所非常多,而且夠分散,所以跑者不用排隊。使用起來也很乾淨。
起跑的分區是我這次觀賽的重點→我在東海岸馬拉松和太魯閣馬拉松都試著要做「起跑分區」,但都不太成功。這次看到上海馬拉松主辦單位的做法,才瞭解分區成功的重點在「嚴格的把關賽道」。在起跑前起跑線前就已經淨空,用高大的鐵柵欄圍起來,而且鐵柵欄旁每隔十公尺就站著一位公安,直到起跑時間(七點)前四十分鐘(六點二十分),公安才依次放人進入。進入口有也限制,因為這次主辦單位把起跑分成A、B、C、D、E區等代號,每一區的最前頭都站著一列「人牆」
醫療照護的規格:設立了21個醫療救助點、4個起終點醫療站、沿途還有20輛救護車及兩輛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的特種救護車。主辦單位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在10公里賽的重點附近以及半程和全程終點前2公里,每隔一段距離設置2人一組的醫療隊,並手舉提示牌,提醒選手在特殊路段的保護。而為了給賽事上起「雙保險」,還特別成立了醫療護跑團分時段、分路段進入賽道,進行流動的賽道醫療觀察。
廁所可以說是每位跑者起跑前都會用到的,上海馬的廁所不像台灣大都集中在一處,而是分散安置,從A區到E區,延著街道放置大型的金屬外殼流測,一旁的巷弄則放一些我們常見的塑膠外殼流廁,粗估流廁的擺放長度緜延500~1000公尺,三萬多人的比賽,竟沒看到明顯的廁所排隊人龍,在當天早上17度的氣溫下,非常不簡單。
【圖】流動廁所非常多,而且夠分散,所以跑者不用排隊。使用起來也很乾淨。
起跑的分區是我這次觀賽的重點→我在東海岸馬拉松和太魯閣馬拉松都試著要做「起跑分區」,但都不太成功。這次看到上海馬拉松主辦單位的做法,才瞭解分區成功的重點在「嚴格的把關賽道」。在起跑前起跑線前就已經淨空,用高大的鐵柵欄圍起來,而且鐵柵欄旁每隔十公尺就站著一位公安,直到起跑時間(七點)前四十分鐘(六點二十分),公安才依次放人進入。進入口有也限制,因為這次主辦單位把起跑分成A、B、C、D、E區等代號,每一區的最前頭都站著一列「人牆」
【圖】起跑區未開放入場,可見淨空場面,遠方是公安列隊管制B區的起點
【圖】每區的起點都有人牆管制
選手進場時工作人員會檢查號碼布,唯有符合該區顏色與代號者才能進入,進入後選手也無法自主前進到其他區,因為每區最前頭的人牆手牽著手,表情嚴肅,看起來像公安,公權力十足,讓人心生愄懼不敢越線。
選手進場時工作人員會檢查號碼布,唯有符合該區顏色與代號者才能進入,進入後選手也無法自主前進到其他區,因為每區最前頭的人牆手牽著手,表情嚴肅,看起來像公安,公權力十足,讓人心生愄懼不敢越線。
【圖】起跑賽道旁,每隔十公尺就站有一名公安,嚴格管制,不準其他非跑者進入。跑者進入時也有檢查號碼牌,確保每個人都進到對的區域。
【圖】起跑線與每一區的起點都會有像公安的人列隊管制
另一件起跑前的小插曲是,主持人忽然高喊唱國歌,原本覺得突兀,但當音樂響起,聲旁的跑者都跟著大聲高唱,唱完後還自然地大聲鼓掌。這一插曲讓我非常振撼,大陸跑者對於政府的認同遠高於台灣,這點,從賽道的規劃上也看得出來。
這一次的訓練營名稱是「Garmin 上馬破四訓練營」,其中有七成的跑者原本沒跑過全馬或全馬PB是在4小時以外的,所以比賽前一天的賽前分享會上我跟學員們說,我會在最後一個出發,定速跑,最後在3小時55分~4小時進終點,當作最後押隊跑者。雖然今年訓練練量不多,但四小時對我來說還算簡單,所以心情很輕鬆,打算以休閒的心情好好遊覽上海的風光。
起跑前,剛好碰到這次訓練營的一位女學員,她原本的PB是4小時25分,我們的目標是破四,她很擔心自己的前脛,因為她說每次跑都會痛,對破四沒什麼信心。但最後她還是達成目標跑進四小時。最後在終點線聽到她的成績,真的很替她感到開心。
另一件起跑前的小插曲是,主持人忽然高喊唱國歌,原本覺得突兀,但當音樂響起,聲旁的跑者都跟著大聲高唱,唱完後還自然地大聲鼓掌。這一插曲讓我非常振撼,大陸跑者對於政府的認同遠高於台灣,這點,從賽道的規劃上也看得出來。
這一次的訓練營名稱是「Garmin 上馬破四訓練營」,其中有七成的跑者原本沒跑過全馬或全馬PB是在4小時以外的,所以比賽前一天的賽前分享會上我跟學員們說,我會在最後一個出發,定速跑,最後在3小時55分~4小時進終點,當作最後押隊跑者。雖然今年訓練練量不多,但四小時對我來說還算簡單,所以心情很輕鬆,打算以休閒的心情好好遊覽上海的風光。
起跑前,剛好碰到這次訓練營的一位女學員,她原本的PB是4小時25分,我們的目標是破四,她很擔心自己的前脛,因為她說每次跑都會痛,對破四沒什麼信心。但最後她還是達成目標跑進四小時。最後在終點線聽到她的成績,真的很替她感到開心。
【圖】出發前很擔心自己無法破四的女學員(趙萌),原本的PB正4小時26分,最後跑到3小時58分。
起跑後,開始見識到名副其實的城市馬拉松,上海的城市風光一幕幕映入眼簾,不像台北馬安排許多高架和河濱路段,全程都是市街,而且賽道上不只一輛車都沒有,甚至賽道旁也看不見汽機車排隊、聽不到喇叭與排氣孔的怒氣聲。賽道上只有跑者的腳步聲與一旁民眾的加油聲。
最難得的是沒有非選手的民眾穿越賽道,一路上的賽道都是由公安和鐵柵欄徹底封鎖,讓每一位參賽者都能感到備受尊重。路上聽到跑者說:「今天的上海是屬於跑者的」。要做到這句話,我知道有多難,但主辦單位竟然能在上海這樣的國際級都市辦到了,我一直在想為何花蓮和台北辦不到。跑在這樣的賽道上時不得不感動。也讓我比較起兩岸間「公權力」的差別。如果在台灣要把路「全封」來比賽,勢必引來抗議。我想,主要還是台灣民眾對政府沒信心,沒有認同感,所以當台北馬拉松在台北街頭把路封起來讓跑者通過時,其他外部的民眾的嘴與喇叭會大聲抗議,沒有跑者的同理心只是原因之一,最高層的理由還是不相信政府,他/她們「不認這樣的國際比賽是對台北/對台灣有益的一件事,也不認為這是政府深思熟慮後做出的好事。」若對政府有信心/對城市有認同感的話,就算不是跑者也會支持封路。
起跑後,開始見識到名副其實的城市馬拉松,上海的城市風光一幕幕映入眼簾,不像台北馬安排許多高架和河濱路段,全程都是市街,而且賽道上不只一輛車都沒有,甚至賽道旁也看不見汽機車排隊、聽不到喇叭與排氣孔的怒氣聲。賽道上只有跑者的腳步聲與一旁民眾的加油聲。
最難得的是沒有非選手的民眾穿越賽道,一路上的賽道都是由公安和鐵柵欄徹底封鎖,讓每一位參賽者都能感到備受尊重。路上聽到跑者說:「今天的上海是屬於跑者的」。要做到這句話,我知道有多難,但主辦單位竟然能在上海這樣的國際級都市辦到了,我一直在想為何花蓮和台北辦不到。跑在這樣的賽道上時不得不感動。也讓我比較起兩岸間「公權力」的差別。如果在台灣要把路「全封」來比賽,勢必引來抗議。我想,主要還是台灣民眾對政府沒信心,沒有認同感,所以當台北馬拉松在台北街頭把路封起來讓跑者通過時,其他外部的民眾的嘴與喇叭會大聲抗議,沒有跑者的同理心只是原因之一,最高層的理由還是不相信政府,他/她們「不認這樣的國際比賽是對台北/對台灣有益的一件事,也不認為這是政府深思熟慮後做出的好事。」若對政府有信心/對城市有認同感的話,就算不是跑者也會支持封路。
【圖】賽道全程淨空,一旁都是由公安進行管制,公權力十足,跑者備感尊重。
關於補給:水站很多,而且每一站的桌子也拉得夠長,分散了人潮,但水與運動飲料只排在桌上,若能派一些志工在桌子的對面端著水盤來服務其他跑者,更可以讓各張桌子前面擁擠的情況獲得減緩。垃圾筒的位置也擺得不好,也沒有標示丟棄的位置,我拿完水杯喝完後,會不知道要丟哪,所以很多跑者只能往地上扔。另外一個小缺失是食物的補給站太晚出現了,過了三十公里才有,應該要提早一點發放補給食物。若能在10K、20K、30K、35K處都有,會比較符合跑者補給的需求。
終點線前更是嚴格管制,所有的媒體、家屬和加油民眾只能在一旁觀看,沒有任何一位非選手的人進入賽道。有位朋友從九點到十一點多都站在終點線前,她說加油的民眾一直在那,都沒散過!
關於補給:水站很多,而且每一站的桌子也拉得夠長,分散了人潮,但水與運動飲料只排在桌上,若能派一些志工在桌子的對面端著水盤來服務其他跑者,更可以讓各張桌子前面擁擠的情況獲得減緩。垃圾筒的位置也擺得不好,也沒有標示丟棄的位置,我拿完水杯喝完後,會不知道要丟哪,所以很多跑者只能往地上扔。另外一個小缺失是食物的補給站太晚出現了,過了三十公里才有,應該要提早一點發放補給食物。若能在10K、20K、30K、35K處都有,會比較符合跑者補給的需求。
終點線前更是嚴格管制,所有的媒體、家屬和加油民眾只能在一旁觀看,沒有任何一位非選手的人進入賽道。有位朋友從九點到十一點多都站在終點線前,她說加油的民眾一直在那,都沒散過!
【圖】管制嚴格的終點
進終點時有位訓練營的學員(曹春宇)衝過來抱住我的肩膀跟我一直說「謝謝!謝謝教練!我跑完後一直在這裡等你」他說他「沒有想到」可以跑得這麼好,很感謝我教大家的訓練知識和課表才能進步那麼多。他從三月中的PB4小時02分進步到3小時33分。事後我又問了他課表完成的情況,才知道他平均的月跑量是200公里,也就是說平均每週跑45公里左右,大概只完成我開設課表七成五左右。雖然跑量不多,但我認為他做對了一些事才能進步如此之快,這些就等下一篇再來分享……。原本他很擔心我開的課表中單次最大跑量從沒超過30公里,這十六週裡他最多的一次就只跑到27K,他好幾次在課堂上表示擔擾跑不出好成績。但事實證明,丹尼爾說全馬最大單次跑量不要超過2.5小時是很有道理的,不只在春宇身上得證,其他很多學員的成績都證明了這件事……
進終點時有位訓練營的學員(曹春宇)衝過來抱住我的肩膀跟我一直說「謝謝!謝謝教練!我跑完後一直在這裡等你」他說他「沒有想到」可以跑得這麼好,很感謝我教大家的訓練知識和課表才能進步那麼多。他從三月中的PB4小時02分進步到3小時33分。事後我又問了他課表完成的情況,才知道他平均的月跑量是200公里,也就是說平均每週跑45公里左右,大概只完成我開設課表七成五左右。雖然跑量不多,但我認為他做對了一些事才能進步如此之快,這些就等下一篇再來分享……。原本他很擔心我開的課表中單次最大跑量從沒超過30公里,這十六週裡他最多的一次就只跑到27K,他好幾次在課堂上表示擔擾跑不出好成績。但事實證明,丹尼爾說全馬最大單次跑量不要超過2.5小時是很有道理的,不只在春宇身上得證,其他很多學員的成績都證明了這件事……
【圖】學員自費做的畢業紀念冊,我在每個人的名字旁標上原始PB,過幾天整理完成績後,再把他/她自們的上馬成績寫在旁邊,如此我就可以在一頁中記住學員的姓名、成績與長相。
完賽後的動線也非常的順暢,主辦單位把所有該給參賽者的東西(包括獎牌、毛巾與贈品)都放在同一個袋子裡,以晶片換取,而且換取點離終點有一段距離,是在一座室內的大型運動場裡(有四個籃球全場大),這使跑者不容易塞在一起,也不用淋雨,而且物資與工作人員都用鐵柵欄隔開,使得動線非常明確,每位跑者雖然都很累,但很快可以確認該前往的方向。我從排隊到拿到物資,只花了大約三十秒。
這次剛好是上海馬拉松的第20週年,從其完賽獎牌的設計上就可以看到主辦單位的用心。
每一枚完賽獎牌中都含有真金,設計上也特別突顯了上馬20週年與上海的地標:
完賽後的動線也非常的順暢,主辦單位把所有該給參賽者的東西(包括獎牌、毛巾與贈品)都放在同一個袋子裡,以晶片換取,而且換取點離終點有一段距離,是在一座室內的大型運動場裡(有四個籃球全場大),這使跑者不容易塞在一起,也不用淋雨,而且物資與工作人員都用鐵柵欄隔開,使得動線非常明確,每位跑者雖然都很累,但很快可以確認該前往的方向。我從排隊到拿到物資,只花了大約三十秒。
這次剛好是上海馬拉松的第20週年,從其完賽獎牌的設計上就可以看到主辦單位的用心。
每一枚完賽獎牌中都含有真金,設計上也特別突顯了上馬20週年與上海的地標:
【圖】收藏完賽獎牌的金屬盒
【圖】完賽獎牌設計說明
【圖】完賽獎牌全貌
賽前的衣物保管袋,統一用Nike贊助的揹袋,此袋防水,在賽後也是很實用的贈品:
【圖】衣物保管袋,統一用Nike贊助的揹袋,此袋防水,在賽後也是很實用的贈品。
整體評價:
除了補給站的一些小缺點,我認為台灣目前還沒有比賽的規格與體驗能夠跟上海馬拉松相比。大陸路跑活動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賽事的品質上,這場上海馬確實已經超越台灣目前所有賽事的水準。目前最接近的應該是高雄馬拉松,期待台北馬在柯市府的帶領下也能在這幾年間逐漸進步。
整體評價:
除了補給站的一些小缺點,我認為台灣目前還沒有比賽的規格與體驗能夠跟上海馬拉松相比。大陸路跑活動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賽事的品質上,這場上海馬確實已經超越台灣目前所有賽事的水準。目前最接近的應該是高雄馬拉松,期待台北馬在柯市府的帶領下也能在這幾年間逐漸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