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步的研究中涉略最少的就是跑鞋了,我一直認為跑鞋只是裝備,人本身比較重要。但前幾天有機會和幾位教練、朋友和品牌代理商討論跑鞋,有了一些啟發,簡單整理分享一下。大家的基本共識是:不管是哪一個品牌的訓練鞋、慢跑鞋或所謂的入門鞋款大都強調避震功能、穩定性、輔助支撐,甚至使用「運動控制型跑鞋」這樣的名稱。我們假設這些以此為賣點的跑鞋真的具有非常強的控制、支撐與穩定功能,試想:腳掌在那麼多的控制、穩定與輔助支撐下還能訓練得到嗎?所謂的訓練鞋不是就是為了訓練跑者而設計的嗎?若跑鞋提供這麼札實的穩定,那麼跑者的腳掌不就訓練不到自身的穩定能力了嗎!
我們的另一個共識是:競賽跑鞋(馬拉松鞋)朝著與訓練鞋相反的方向發展,愈輕愈薄愈好;頂尖跑者所需的跑鞋不需要厚重的穩定功能,只需要能保護腳掌、夠舒服與具有足夠的摩擦力即可。
不少品牌強調,訓練時穿訓練鞋,比賽時穿競賽鞋。但如果訓練鞋的保護如此之多,因為過度保護而訓練不足的腳在比賽時穿上穿輕薄跑鞋不是反而危險嗎?而且正因把自己歸類(或被品牌商歸類)在入門、需要被保護、非頂尖的跑者,而穿上那些穩定性鞋款來訓練,那不就永遠也無法練到進階、不需被保護與頂尖的地步了嗎!
依這樣的邏輯,不管訓練還是比賽跑鞋還是都以輕薄平底、舒服為主來設計,不用太多的穩定性和支撐功能。就像腿部受傷的病人才需要支撐功能良好的拐杖一樣,支撐功能的鞋款是給先天扁平足、身體有傷或下肢功能不全的人用的。如果健康的跑者都只穿穩定性十足的跑鞋練跑,就像讓沒傷的人拿拐杖長期行走一樣,反而會因為違反自然而傷到原本健康的身體,所以健康的跑者是不需要穿那些強調支撐與穩定的鞋款的。
至於入門跑者或下肢原本就較弱的人是否另當別論呢?我想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弱才要訓練吶!一直穿著保護完善的跑鞋練跑,那不就永遠都訓練不到「被支撐部位與身體本具的穩定功能」嗎?入門跑者只要循序漸近,一開始跑少一點, 「以正確的跑姿」規律地跑下去,原本弱的地方就會逐步變強的!
此外,穿著穩定型跑鞋跑久的人反而危險,因為心肺變強而下肢訓練不足,當比賽或強度訓練時一跑出速度時,原本久經保護的部位就會因為不夠強而受傷。
變強,是一種刺激→再適應的過程,過度保護就像包在石膏裡的肢體一樣,只會愈來愈弱。要變強,就需要刺激,而不是過多的穩定、保護與支撐。好的跑鞋應該回歸單純:以輕薄與舒服為主要目標,次要目標應該不是穩定性,而是設計感,因為「好看與耐看」也很重要→帥氣,跟強與快一樣重要,這也是大家的共識。
我們的另一個共識是:競賽跑鞋(馬拉松鞋)朝著與訓練鞋相反的方向發展,愈輕愈薄愈好;頂尖跑者所需的跑鞋不需要厚重的穩定功能,只需要能保護腳掌、夠舒服與具有足夠的摩擦力即可。
不少品牌強調,訓練時穿訓練鞋,比賽時穿競賽鞋。但如果訓練鞋的保護如此之多,因為過度保護而訓練不足的腳在比賽時穿上穿輕薄跑鞋不是反而危險嗎?而且正因把自己歸類(或被品牌商歸類)在入門、需要被保護、非頂尖的跑者,而穿上那些穩定性鞋款來訓練,那不就永遠也無法練到進階、不需被保護與頂尖的地步了嗎!
依這樣的邏輯,不管訓練還是比賽跑鞋還是都以輕薄平底、舒服為主來設計,不用太多的穩定性和支撐功能。就像腿部受傷的病人才需要支撐功能良好的拐杖一樣,支撐功能的鞋款是給先天扁平足、身體有傷或下肢功能不全的人用的。如果健康的跑者都只穿穩定性十足的跑鞋練跑,就像讓沒傷的人拿拐杖長期行走一樣,反而會因為違反自然而傷到原本健康的身體,所以健康的跑者是不需要穿那些強調支撐與穩定的鞋款的。
至於入門跑者或下肢原本就較弱的人是否另當別論呢?我想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弱才要訓練吶!一直穿著保護完善的跑鞋練跑,那不就永遠都訓練不到「被支撐部位與身體本具的穩定功能」嗎?入門跑者只要循序漸近,一開始跑少一點, 「以正確的跑姿」規律地跑下去,原本弱的地方就會逐步變強的!
此外,穿著穩定型跑鞋跑久的人反而危險,因為心肺變強而下肢訓練不足,當比賽或強度訓練時一跑出速度時,原本久經保護的部位就會因為不夠強而受傷。
變強,是一種刺激→再適應的過程,過度保護就像包在石膏裡的肢體一樣,只會愈來愈弱。要變強,就需要刺激,而不是過多的穩定、保護與支撐。好的跑鞋應該回歸單純:以輕薄與舒服為主要目標,次要目標應該不是穩定性,而是設計感,因為「好看與耐看」也很重要→帥氣,跟強與快一樣重要,這也是大家的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