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從一篇「專心」的論文來談跑步「神人」


在前陣子的UA教練培訓課程中,我一直強調「專心」這個字,甚至引用《莊子.達生篇》裡的一則寓言故事,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孔子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能夠像是在地上撿東西一樣隨手一伸就黏到樹上的蟬,百發百中,神乎奇技。孔子問老人怎麼這麼厲害。老人答說:「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為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白話的意思是,當我在黏蟬時,不管世界再大,我的視線、我的心思、我的全付精神都放在蟬翼上,絕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世界上任何的東西都不能跟我眼中的蟬翼交換。

那是一種形神合一,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同一段文字中提到老人在黏蟬時「若橛株枸;吾執臂也,若木之枝」。意思是老人的身體就像斷木而手臂就像枯樹根一樣)。這是一種「專心」致極的境界。

我在研究所期間曾生寫過一篇論文《論老莊思想中的數字「一」》,這是一篇我自己會想一再重讀的論文。這篇論文正是在探討「專心」這件事。文中我把《老子》與《莊子》中有關數字一的用語都挑出來,分成本體生成論、修養論與認識論來研究。

完成這篇論文已經是接近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只是把「專一」的概念用做研究的方式論述出來,但在這次廣州的PoseMethod教練培訓課程中,有一張投影片過去聽了九遍,這一次才從中了解到中西方對於「專心」這個概念的論述共通點,這是此行最大的收獲了。

這張投影片的標題是:
思想(Thought)→欲望(Desire)→行動(Action)

對應到博士書中的一張圖解是:
心靈→心智→心理→生理→力學

==博士說==
上面是身體裡能量傳遞之鏈。為何我要特別把它提出來呢?因為我們必須瞭解跑步訓練並非體能展現的第一步,而是最後一步。事實上,也正因為能量傳到了能量鏈中的最後一環,動作才會產生。也就是說能量若只夠形成念頭而傳不到行動,就算觀念再正確也無濟於事(正念再強也無用);反之,若欲望(動機)夠強大到形成動作,可是觀念錯了,練得再勤,也會因為動作偏差而造成傷害。

我們可以只在腦袋裡思考跑步的理論而沒有實際跑動;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想像完美的跑步動作;我們也可以在跑步時不帶任何想法、任何感覺,或一邊跟朋友聊天,或邊跑邊聽iPod裡的音樂。不管是哪一個,只要沒有全神貫注在思考與關注跑步當下的感覺和動作,能量就會耗損,最終的表現也會受到影響。

當我們能同時專注於思考、感受與動作,就能活在當下,高超的技巧表現所代表的是身體各階層的功能在當下全力運轉。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

生命的本質是活動,「活」與「動」互為體用,無法切割。生命中的各種活動都必須通過這條能量鏈,鏈條終端是肢體的動作。在這條環環相扣的鏈條中,能量在其中循環往復地流動著,所以為了刺激身、心、靈的成長,我們必須移動。我們的目標是在這無盡的能量轉換過程中尋求「生命」與「活動」的完美表現。俗話說的好:當某件事是值得你去做的,當然就值得把它做好。當我們追求身體運動能力的同時,我們的心智必須先深入去瞭解動作背後的原理。基本上,當你對跑步的動作瞭解愈深入,技巧就會愈高,因為運動是一種把能量從內心導引至外部活動的過程,內心的理解不夠正確與深入,運動能力當然無法有效發揮。

但大部分的跑者都刻意把自己訓練得像機器一樣。逐漸變成連想都不想,就可以上路跑10公里、20公里。但這不是聽起來很棒嗎?在訓練時可以考慮工作上的事、要買什麼東西、要比哪一場比賽或是放假要去哪裡玩。還有什麼時間比訓練更適合思考這些事情呢?

聽起來很棒,但只要仔細反省就會瞭解到這樣的訓練過程只是投入時間,並沒有投入足夠的能量,你的身心也會不知道怎麼專心致志的訓練與比賽。當你站到比賽的起跑線前你的身體當然無法完全運用自身的能量,完全發揮應有的表現。剛開賽時你可能會表現得還不錯,但接著……疲勞出現,你會愈跑愈糟。你可能不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經過那麼多的訓練之後仍無法跑出更好的成績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簡單地說是因為你無法自由地控制身體裡的能量,當然就無法在賽場上維持自己該有的水準。

只是像機器般把心志撇除在外無意識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方式只是增加訓練日誌上的里程數,事實上卻嚴重地訓練不足。在激烈的競賽中,身心的各個層面上你都需要能量,但你卻不足以應付。你無法保持平靜與專心,也無法全神貫注完成一場成功的比賽,你發現自己的心神一團混亂。當你的心神應該處在安靜的狀態時,它卻分崩離析,先是心神,接著是身體。崩解的心神會產生各種紛雜的念頭,像是「為什麼這麼累?」「還要多遠才會到?」「痛的理由是什麼?哪邊沒練夠嗎?」「他/她過去都比我慢,今天怎麼可以跑在我前面?」這數以百計的問題都在反映你無法保持專心致志的事實。

當心中的雜音完全把你佔據時,你的跑步配速可能會比你平常練習時還慢。因為你平時只有啟動肢體和生理的能量系統,那就像平常只是用一部分的力氣在工作,平當練習就是身心分離,到了驗收日當然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成績。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就更容易了解為何現代運動員要運很難動用到所有能量的階層。我們的祖先在野外跑步時大都關乎生死,不像我們只是為了參加鐵人比賽而訓練。當你的生存權取決於你的速度是否比飢餓的野獸還快時,你勢必把各個層面的能量都用上,全心全意向前奔跑。但現代人只是把比賽或訓練當成行事曆上的其中一項代辦清單,要他們在訓練時付出全副精力是很難達成的。

從本質上講,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各級能量都一直集中在維持生命和運動所需上面。我們可以把「需求」稱作指引人類生活和動作的自然法則,像是食、衣、住、行都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我們因為這些需求而離生欲望,有了這些欲望而採取行動。因為所謂「需求」是目前環境中所缺乏的事物,當我們夠想要時就會採取行動來滿足它。

我們的存在就是持續不斷滿足這些需求,接著依據當下的環境為這些需求排定優先順序。我們會先滿足底層的生理需求,之後才會一路向上朝心理與心靈面發展。需求驅動我們的行為,身體也會相應不同的需求來分配能量。但我們可以選擇使能量集中,把思考與欲望全都「鎖定」在特定的需求上。

當原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跑步的需求自然大增;對他們而言,跑步是為了獵食或逃避獵殺,那是關乎生存的大事,所以把全副精力都擺在跑步上是很自然的事。但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為了基本需求而跑步的理由幾乎已經消失了,你不用靠雙腳去找吃的,只要跳進車裡,開到當地漢堡店的得來速車道就可以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了。我們再也不用專心奔跑就能享受健康幸福的人生。

人類的歷史不斷朝著更安全舒適的方向發展,像是居家保安或更加便捷的食物供應鏈。現代化的保護傘把我們跟變化多端的荒野隔離開來,因為沒有了需求,所以敏銳的知覺也隨之一點一滴的流失。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我們不再需要做出生死交關的決定與訓練出高度發展的知覺,就能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活下去。
==博士說==


所以我們要開發「知覺」,而且跑者所能做的事就是利用跑步來開發它,它是一個無止盡的寶礦,只要能「專心致志」,就能在練跑當下達到像黏蟬的老人般的「神人」境界。這種神人無關成績、名次或天份,而是只要有心開發,任何跑者都能達到的境界。


感謝姿勢跑法的創辦人 Nicholas Romanov​博士、感謝 Severin Romanov​、感謝跑步學苑的 刘松​、陳雯、小王與老劉的努力,讓這個課開得成,且進行得如此順利與圓滿,讓我有機會對「專心」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悟。


(以上部分內容轉譯自博士的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第三第四章對知覺此一概念的闡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