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徐國峰.逐字稿繕打/范寶蓮
技術頂尖(亞奧運等級)的選手:手掌跑身體重心之後,身體會因為慣性繼續滑行,使得手掌的出水點跑到入水點之前。(見下圖)向前游時,支撐點在手上,支撐時最好保持不動(水感要好才能做到,下半堂課會教大家水感的訓練方式),移動的是身體不是手。若移動的是手,就如同跑在極軟的沙地上,身體前進的效率會大打折扣。因此划手的效率可分為下列三類:
▶︎【差】划手沒有效率的人,只是不斷地把水往後推送→手掌的出水點入水點之後。手臂花的力氣都在把水往後推,而沒有穩固地支撐在水中。
▶︎【優】技術優秀的人,手掌可以穩固支撐在水中→手掌不動,身體動,所以優秀自由式選手的入水點跟出水點會在同一個點上。
▶︎【頂尖】技術頂尖(亞奧運等級)的選手:支撐後(手掌跑身體重心之後),身體會因為慣性繼續滑行,使得手掌的出水點跑到入水點之前→參考附圖(此圖摘自:’Swim Speed Secrets for Swimmers and Triathletes’ , Sheila Taormia, pp.74~75)
前一篇:游泳課的逐字稿02:游泳加速度的來源
==
「菁英游泳選手在划手時的入水與出水會幾乎在同一個點上。」技術頂尖(亞奧運等級)的選手:手掌跑身體重心之後,身體會因為慣性繼續滑行,使得手掌的出水點跑到入水點之前。(見下圖)向前游時,支撐點在手上,支撐時最好保持不動(水感要好才能做到,下半堂課會教大家水感的訓練方式),移動的是身體不是手。若移動的是手,就如同跑在極軟的沙地上,身體前進的效率會大打折扣。因此划手的效率可分為下列三類:
▶︎【差】划手沒有效率的人,只是不斷地把水往後推送→手掌的出水點入水點之後。手臂花的力氣都在把水往後推,而沒有穩固地支撐在水中。
▶︎【優】技術優秀的人,手掌可以穩固支撐在水中→手掌不動,身體動,所以優秀自由式選手的入水點跟出水點會在同一個點上。
▶︎【頂尖】技術頂尖(亞奧運等級)的選手:支撐後(手掌跑身體重心之後),身體會因為慣性繼續滑行,使得手掌的出水點跑到入水點之前→參考附圖(此圖摘自:’Swim Speed Secrets for Swimmers and Triathletes’ , Sheila Taormia, pp.74~75)
水感是什麼?
沒有效率的游泳選手是,手沒有穩固,划到(滑到)後面了。他體重沒有放上去,沒有體重就沒有支撐,他體重沒有放上去就滑掉了,身體只有前進一點點。就像我剛剛在椅子上一樣,體重沒有放在手上而是放在身體上,體重放在身體上代表支撐點在身體上,如此一來變成「身體不動手動」,但我們已經知道有效率的游泳是「手掌不動身體向前動」才對。這些理論等一下你們都要實際去操作,怎麼操作?等一下你們就知道了。等一下會讓你們了解,怎麼樣訓練,讓體重放在手掌上。如果我的體重沒有放在手掌上的話,身體就沒有辦法有效率的移動,所以你的前伸手要有支撐體重的知覺--什麼叫體重放在前伸手上?我們傳統叫它做水感。」
「水感是什麼?水感就是這個。當我從羅曼諾夫的書中了解到這點之後我非常地興奮,因為過去的教練也很難說清楚。這麼多科學家也沒有人說清楚,沒想到居然有一個人說清楚了。太厲害了!」
學員:「你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重心移到前面這樣子嗎?」
國峰:「更精確地說,是把『體重』轉移到前面的手掌上,再快速把它用掉,向前失重落下。我們游泳的時候要知道,怎麼樣轉移體重→往前轉移,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帶滑板來。」
「我腳下是一個滑板,就像腳浮在水面上一樣,當我右手提臂再把手臂往前移之後,會失衡向前落下,接著整個身體都會被往前帶。」
「水感是什麼?水感就是這個。當我從羅曼諾夫的書中了解到這點之後我非常地興奮,因為過去的教練也很難說清楚。這麼多科學家也沒有人說清楚,沒想到居然有一個人說清楚了。太厲害了!」
學員:「你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重心移到前面這樣子嗎?」
國峰:「更精確地說,是把『體重』轉移到前面的手掌上,再快速把它用掉,向前失重落下。我們游泳的時候要知道,怎麼樣轉移體重→往前轉移,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帶滑板來。」
「我腳下是一個滑板,就像腳浮在水面上一樣,當我右手提臂再把手臂往前移之後,會失衡向前落下,接著整個身體都會被往前帶。」
「看我做一次。提臂、往前移,游泳就是這樣前進的。提臂,出去,你這隻手不能主動,如果你一主動划,體重就不見了,支撐也不穩固了;支撐不穩固就沒有速度。」
「這是支撐手,原本支撐手在前面,我把這一隻手從後面移到前面,接著會『失衡』,失衡是因為重力帶來轉動,這叫『落下』。所以你注意到游泳選手的轉肩,轉肩很多人都認為是在延伸手臂,還有加強划水的力道,但轉肩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把重量壓到前伸臂上。因為肩膀不起來的話,另一邊會沒有重量。沒有重量的話,你就會無法利用支撐點來向前轉動,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水感』。」
「所以所有物體移動的原則都是,在重力場下和環境互動我們才有辦法移動,如果沒有重力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移動。再來,不管任何的移動都是外力作用下的結過,內力是沒有辦法移動的,內力是肌肉力量。比方說兩個太空人在太空裡面,不管他怎麼用力都不會移動,因為沒有重力,所以如果忽然有一股力量把他吸回地球上,他有重力之後,在重力的作用之下,失去平衡才會移動,所以要有重力才會讓你失去平衡。或者是兩個太空人在外太空手互相接觸,我對他而言我就是外力,我推他他就會移動,所以一定要有外力,這個外力可以是重力也可以是其他人。」
「內力,只能改變身體的姿勢。像我剛剛做的,我只是用肌肉改變我身體的姿勢,然後讓外力(也就是重力)往前推我一把,所以任何的運動都是牽涉到剛才這個邏輯,我要有一個支撐姿勢,一個穩固的支撐(這需要肌肉),讓體重在這個支撐點上面,接著改變支撐姿勢(這也需要肌肉),失去平衡;失去平衡之後要趕快讓重量回到另一隻手上,回到好的平衡姿勢,再失衡,再轉換支撐,才有辦法不斷落下(加速)。要不然就只會有一次落下(加速)。」
「就好像跑步一樣,我現在還無法移動,因為體重還『全部』都在右腳掌上」
「內力,只能改變身體的姿勢。像我剛剛做的,我只是用肌肉改變我身體的姿勢,然後讓外力(也就是重力)往前推我一把,所以任何的運動都是牽涉到剛才這個邏輯,我要有一個支撐姿勢,一個穩固的支撐(這需要肌肉),讓體重在這個支撐點上面,接著改變支撐姿勢(這也需要肌肉),失去平衡;失去平衡之後要趕快讓重量回到另一隻手上,回到好的平衡姿勢,再失衡,再轉換支撐,才有辦法不斷落下(加速)。要不然就只會有一次落下(加速)。」
「就好像跑步一樣,我現在還無法移動,因為體重還『全部』都在右腳掌上」
「現在是跑步的關鍵姿勢(下圖),『關鍵』的意思是處在平衡又是最容易失衡落下的姿勢」
「我沒有辦法繼續往前是因為我現在平衡了。跑者必須做的事情是必須趕快把後面這隻腳拉回來,回到關鍵跑姿之後才能落下(失去平衡),所以跑步的主動動作是趕快把腳「拉」回臀部下方,才能一直落下,也才能一直往前跑。」
「游泳也是這樣。」
「游快時右手會跑到大腿外側,看起來像手划完了對不對?其實不是划完,是身體已經通過手,這叫做『手不動身體動』,手沒有動,身體向前落下加速通過手,因為失去平衡像我剛的伏地挺身預備姿勢時一樣,我手原本在支撐在頭下方,因為提臂向前失去平衡後落下,落下後身體前進了,手跑到大腿外側了,是我的手在動嗎?是我的手在動還是身體在動?」
「所以當我們看奧運選手的游泳影片的時候會覺得,哇他手划得好順好快喔,但你注意看,他手沒有動是身體在動。我怎麼樣形成下一次的失衡?移動是失衡,我要趕快把手抽起來,往前,而不是刻意主動向後划手。」
「道理是這樣,但執行上有一些難度,難度在於你的手有沒有力量承擔你的體重。一般人的手沒有那個知覺和力量承擔那個體重。你只要一隻手能承擔體重,就會很有水感,所謂的水感就是支撐手不會動。但如果你體重沒有上去的話,支撐就不會穩固,支撐不穩固你就會主動往後划,支撐就會滑掉了。支撐滑掉了就划不到水。如果我左手撐得很穩,向前出去的是右手和身體,左手一樣在這裡。」
學員:「可是教練,水本身就不穩定,如何支撐...」
國峰:「最後我們再解釋一下在水中如何形成支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下面會再說明。」
「我們這邊必須再解釋一下移動的原理。所有的移動都是一個轉動的過程。像跑步、游泳、騎車這種持續移動的運動,就只是讓轉動不斷發生而已(跑步是趕快把後腳拉回來再形成另一次轉動,游泳則是透過提臂使手掌在頭前入水,騎車的踩踏則是把腳掌拉上來)。
「另一類像籃球過人、棒球投球這種瞬間爆發型的運動,則是設法讓轉動的速度加到最快。人是透過轉動才能加速。所以不管是什麼運動,只要想移動身體,都是由轉動造成的。從這樣的觀點來看運動,我們會得到幾個很重要的論點:
→支撐點愈穩固,轉動得愈有效率。
→轉動得愈快,速度愈快。V = rω (速度=轉動半徑×角速度)
→想轉得愈快,肌肉就要有力量維持穩固的支撐。
《廣雅》:「運,轉也」
《廣雅》是三國時代的一本字典,由張揖所著。那個時代對「運」「動」兩字的定義,似乎就已經看透運動的本質了。《廣雅》裡定義的「運」是「轉」的意思。中國人非常有智慧,這跟羅曼諾夫發現的移動理論完全相符,古人已經觀察到所有的「運」(白話講是「移動」),是透過「旋轉」造的。走路跟跑步繞著支撐腳轉動身體、騎車是在轉動踏板,誰在轉你?重力在轉你。游泳也是,我們在重力場下,當重量移到支撐點之前,就會轉,而且你在支撐手承擔的重量越重,接下來失重(也就是失衡)的速度會越快,而失衡是因為重力造成的。這個邏輯想通很重要:身體移動是因為失衡轉動所造成的,而失衡一定要有「重力」。
「動」這個字的原始義是「花『力』氣扛『重』物」,但仔細一看,這個字是「重力」兩個字的組成。可見把「gravity」這個字翻成重力兩字的人,對造字與物理理解的非常透徹。
「我們現在瞭解移動的共通原則了,但怎麼樣運用這些原則,進而提升游泳效率呢?練習的動點在於,支撐體重的知覺和支撐體重的力量。如果我們的手沒辦法承擔身體的重量,就沒辦法形成穩固的支撐點,就會變成身體不動手動,變成身體是支撐點,手就會移動--這樣當然不對,游泳的時候:我們希望手是支撐點,身體向前移動。所以我們必須練習把體重放到手掌上而不是留在身體,體重要放上去,手上要有力撐著才行」
學員:「老師,這和我們傳統的認知完全相反。手不用力很奇怪?」
國峰:「手當然要用力,用力幹嘛?不是用力向後划,而是用力來承擔體重。水平的速度不是肌肉造成的,而是重力,肌肉只是用來轉移重力的方向,把加速度分配到前方去,也就是把體重分配到前方。你可以承擔的體重愈多,接著向前失衡(失重)的速度會愈快,待會練習時你就知道支撐體重需要多用力了,等一下你們都會喊手好痠。一定要用力,但過去都認為用力是把水往後划,但事實上肌肉用力的目的是在承擔體重,而非用力向後划,當你的手向後划動(滑動)了,身體就不太會動→動得沒有效率。」
《廣雅》是三國時代的一本字典,由張揖所著。那個時代對「運」「動」兩字的定義,似乎就已經看透運動的本質了。《廣雅》裡定義的「運」是「轉」的意思。中國人非常有智慧,這跟羅曼諾夫發現的移動理論完全相符,古人已經觀察到所有的「運」(白話講是「移動」),是透過「旋轉」造的。走路跟跑步繞著支撐腳轉動身體、騎車是在轉動踏板,誰在轉你?重力在轉你。游泳也是,我們在重力場下,當重量移到支撐點之前,就會轉,而且你在支撐手承擔的重量越重,接下來失重(也就是失衡)的速度會越快,而失衡是因為重力造成的。這個邏輯想通很重要:身體移動是因為失衡轉動所造成的,而失衡一定要有「重力」。
「動」這個字的原始義是「花『力』氣扛『重』物」,但仔細一看,這個字是「重力」兩個字的組成。可見把「gravity」這個字翻成重力兩字的人,對造字與物理理解的非常透徹。
「我們現在瞭解移動的共通原則了,但怎麼樣運用這些原則,進而提升游泳效率呢?練習的動點在於,支撐體重的知覺和支撐體重的力量。如果我們的手沒辦法承擔身體的重量,就沒辦法形成穩固的支撐點,就會變成身體不動手動,變成身體是支撐點,手就會移動--這樣當然不對,游泳的時候:我們希望手是支撐點,身體向前移動。所以我們必須練習把體重放到手掌上而不是留在身體,體重要放上去,手上要有力撐著才行」
學員:「老師,這和我們傳統的認知完全相反。手不用力很奇怪?」
國峰:「手當然要用力,用力幹嘛?不是用力向後划,而是用力來承擔體重。水平的速度不是肌肉造成的,而是重力,肌肉只是用來轉移重力的方向,把加速度分配到前方去,也就是把體重分配到前方。你可以承擔的體重愈多,接著向前失衡(失重)的速度會愈快,待會練習時你就知道支撐體重需要多用力了,等一下你們都會喊手好痠。一定要用力,但過去都認為用力是把水往後划,但事實上肌肉用力的目的是在承擔體重,而非用力向後划,當你的手向後划動(滑動)了,身體就不太會動→動得沒有效率。」
編按:這邊開始進入「手的力量並非用在主動划,而是用來承擔體重。」的討論,接下來要慢慢進入知覺部分的討論。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