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從《魔球》三個場景來思考「學問」這個概念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歡「學問」這個詞,它是知識的根源,所以我們中國人很少說研究,而是說「做學問」;過去我一直把「學問」--也就是「學習問對問題」當作做事與訓練方法的思考核心。在《魔球》這部電影中描述MLB運動家隊的球隊經理比利.比恩,從一開始知道自己的團隊問錯問題→找到對的問題之後→找到解決方案的故事。

故事中,比利最大的挑戰在於搞錯問題方向的同事、球隊總教練,他必須跟他們合作,但他們不認同比利的做法,所以一再發生衝突。

我最喜歡羅曼諾夫博士關於訓練法中的一句話,他幾乎在每次教練認證課中都會說到:「錯誤的理論會導致錯誤的訓練方法。」電影中有一幕在停車場,年輕的耶魯業生彼得對比利說:「棒球界一直很守舊,永遠問錯問題。」「如果我把這告訴別人,一定會被當成瘋子,發配邊疆,所以我才不太敢對別人講。」

達爾文在1838年就已經有了演化與天擇的想法,但他一開始只敢跟親朋好友講,不敢大聲嚷嚷,怕引來殺身之禍,直到二十年後(1858年),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之後,才促使達爾文決定發表「演化論」,隔年(1859年)才敢出版這本影響全世界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羅曼諾夫博士在俄羅斯讀博士班時就已經發現與建立了PoseMethod的理論,但在俄羅斯封閉的學術與政治壓力下不敢發表,直到多年後移居美國才敢出版《跑步該怎麼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這本書,公開提出「姿勢」的概念來重新建構所有運動技術的教學理論。

--
這部電影,我看了第四遍。因為我很喜歡做學問,而做學問最重要的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與找答案,而且要先不斷問了許多錯誤的問題之後,才能找出對的問題,最後才能找出對的解法。這是《魔球》這部電影給我帶來最大的啟發,每次看也都能讓我再次反省「學問」這回事。下面幾個場景是我最喜歡的,跟大家分享:

【場景一:運動家隊球探會議室】比利.比恩和運動家隊的球探們一起在討論怎麼填補被明星球員挖腳後的空缺。

比利說:「你們只顧著講話,叭啦叭啦地,不停地說,就像例行公事一樣,一切都跟過去一樣,但這不對!」

球探總監說:「你這是什麼意思,我們正在解決問題。」

比利:「方向錯了,你們根本搞錯問題的方向。」

球探總監:「我們都很清楚問題在哪。」

比利:「好,你說。問題在哪?」

球探總監回頭看了一下所有的球探,覺得他為什麼要明知故問,然後轉頭對比利說:比利,我們都知道問題是什麼……

比利打斷他,用更直接的口氣問:「好,問題在哪裡?」

球探總監:「問題是,我們要想辦法遞補被挖走的三位明星球員。」

比利:「錯。問題是什麼?」

另一位資深球探搶著補充:「我們要以現有的資金遞補三位……」

比利打斷他的話:「錯!」接著指著另一位資深球探問:「拜瑞你說,問題是什麼?」

拜瑞說:「我們要遞補38支全壘打、120分的打點、47支全壘打……」

比利也打斷拜瑞的話,「不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在MLB裡有錢很多的球隊,也有錢少的球隊,然後是數不完的爛隊,再往下才是我們,這是個不公平的比賽。」

比利接著說:「我們現在被開腸剖肚,器官都捐給有錢的隊伍。紅襪隊拿走了我們的腎臟,洋基隊拿走了我們的心臟,而你們只是坐在那邊不停地說哪個球員有多壯有多帥,好像我們是賣牛仔褲的一樣……我們得換個思考方式。我們是一窩小狗裡最弱的那隻,搶不到食物就會餓死,」

球探總監:「比利,小狗餓死很可憐……但我們都很清楚問題是什麼。你有你的經驗和智慧,但你要相信我們會找到吉昂比的遞補球員。」

比利問:「還有像吉昂比一樣的一壘手嗎?」

大家小聲地,但異口同聲說:「沒有。」

比利:「就算有,我們請得起嗎?」

大家一樣小聲地說:「請不起。」

比利大罵髒話:「那還談個屁啊!?」「如果我們在這裡學洋基那套,比賽時一定輸給他們。」

球探總監:「比利,這聽起來像幸運餅乾的預言。」

比利:「不,這只是邏輯。」

球探總監:「比利,你要相信我們,我們可以找到對的球員來取代吉昂比和其他明星球員,然後用我們現在的教育訓練系統來讓他們學會在運動家隊打球。」

傳統派的球探繼續鬼打牆重複一樣的問題。

………
【場景二:印地安人隊辦公大樓】比利到印地安人隊想要買他們的選手,但剛從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彼得.布蘭跟老闆(馬克)說了一句話害比利交易失敗,他把叫他停車場去質問時彼得對比利暢所欲言地說出他心中對美國職棒交易的看。

彼得:「人們對棒球的無知像傳染病,那不是球場上的真實情況。導致大聯盟的球隊總經理錯判球員的價值,錯誤管理球隊。」

彼得停頓了一下。
比利鼓勵他說下去,「繼續說」。

彼得:「管理球隊的人,用買球員的方式思考,但他們的目標不該是買球員,而是買勝場數。要有勝場數,就要買得分數才對。你想遞補強尼戴蒙,紅襪隊認為強尼戴蒙是年薪值750萬的明星球員,但我認為強尼戴蒙……在我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懂如何得分的球員。他守備很好,打第一棒打得很好,也很會盜壘,但他值不值紅襪付他一年750萬?不!我不認為。」

彼得接著說:「棒球界一直很守舊,永遠問錯問題。」「如果我把這告訴別人,一定會被當成瘋子,發配邊疆,所以我才不太敢對別人講。」

比利打了一通電話之後,就決定重用他,把他找來運動家隊幫忙分析與選擇球員。

…………
【場景三:紅襪隊芬恩球場】比利和彼得利用科學數據選隊員的方式,順利讓運動家隊打進總冠軍決賽,但是打輸了,紅襪隊老闆(約翰)看到比利的過人之處,想要把他挖角到紅襪隊去。

紅襪隊老闆說:「聽運動家隊的老闆說他會繼續跟你續約,所以你為什麼還要回我的電話,到這邊來?」

比利:「因為這可是紅襪隊,因為我相信科學可以打破貝比魯斯魔咒,因為我聽說你請你詹姆斯。」

紅襪隊老闆:「我不懂為什麼以前都沒有人聘用他。」

比利:「棒球界討厭他。」

紅襪隊老闆:「棒球界是可以討厭他,有錢的好處很多,其中一項是你可以不用理會棒球界喜歡、不喜歡、認同或不認同的事情。」

比利在一旁發出認同的笑聲,然後說:「聽起來很棒。……而且,我也很感謝你打給我。」

紅襪隊老闆:「你感謝我?」

紅襪隊老闆接著說:「你用四千一百萬打進季後賽,你在失去戴蒙、吉昂比、伊斯林豪林與佩納的情況下反而贏更多場球,你的勝場數跟洋基一樣,但洋基每贏一場球的代價是140萬(美金),而你只花了26萬。」「我知道你被批評得很慘,但是第一個改變的人,總是需要勇氣。一向如此,你威脅到他們一貫的作法,還破壞所有遊戲規則,危及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改變他們做事的方式。不論是在政壇還是商場上,每當有這種事情發生,那些位高權重的既得利益者,就會瘋狂抵制。」「我的意思是,現在不追隨你的方法,開始重整球隊的人,就會像恐龍一滅亡,他們將坐在沙發上,看著紅襪隊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
我的心得是:新的理論和方法若是錯的,一定會被批評;但如果新的理論與方法是對的,而且極具創新,那一定會被批評得更慘,甚至會被攻擊。「如果自己正在從事創新時,……未來該怎麼辦?」我的心態是:「只要意志夠堅定、持續變強、能夠自立,被批評被討厭或被贊美都無所謂,只要持續學習如何問對的問題,找出對的方法,把自己相信的事堅持做到底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