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伯伯分享的好影片,詳細說明了激痛點(Triger Point)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以及自主治療的方式。感謝特意製作中文化來分享!
山姆伯伯的臉書中,此影片的分享的推文中有人問到:「這些激痛點是不是有點像中醫講的穴位阿?」
剛好自己之前對中醫有興趣,找了不少書來讀,歸納了兩方專家的說法,證實了激痛點跟穴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醫的穴位已經有科學研究發表了,穴位跟激痛點沒有太大的相關性,穴位是幫助血液流動的「共振點」,激痛點的說明在影片中已經很清楚了,它是肌纖維不正常收縮的結點。而中國傳統所謂的穴道是看不見的「共振現像」,並非像肌肉、筋膜或節諦組織般可以觀察的可見實體。
關於穴位的物理論證主要是由王唯工教授所發現的,他是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若有興趣的話,可以找這本書《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來讀。
下面是博客來中對王唯工教授研究的貢獻摘要:
「當其他人仍找不出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合,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