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好久不見的長泳訓練


明後天在深圳講課,今早在eric的帶領下有幸參加「小雞鐵三」的游泳常訓,四點半從酒店出發,五點抵達,五點半下水後,不知不覺就游了3600米,這是自2014年以來所游出的最長距離,而且去掉熱身和放鬆緩游之外,自由式的平均配速還有1:37 /100m,練完後甚感心滿意足!最近這四年來大都是自己練,每次下水的訓練量在1000~2000米之間,但今天跟一群人一起游,在教練的哨音下,想像自己回到學生時代跟著游泳隊訓練的時光,有種很懷念的感覺。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你的〇〇,不是你的〇〇

前幾天剛讀完吳曉樂的著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打算再找時間重讀與筆記。這本書從一位全職家教的視角,敘說了九個故事來探討教育的本質,而這個本質又剛好跟最近我的遭遇與思想密切地疊合在一起。

昨天晚上剛好跟幾位朋友在上海浦東機場候機時聊到這本書(其中兩位朋友也是教練,一位是家長,我則是雙重身份),我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向他/她們也同時向自己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選手,不是你的選手;你創立的公司,不是你的公司;你建構的理論,不是你的理論;當『他/她/它』被你創造出來後,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屬於你。」

接著,我在心裡想著,沒說出口:
「你的身體,也不是你的身體。你只是一個轉譯的通道或稜鏡……」同時想到《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的一段話:

「我的身軀變成明亮的稜鏡,到處投射五顏六色的細碎光芒。我體會到凡人肉身存在的最高目的就是:變成傳播這種光芒的清澈管道,這樣,它的光亮便可將一切障礙、一切糾結、一切抗拒,皆消散為無形。」(《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丹.米爾曼著;韓良憶譯,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年出版,頁106~107)

在飛機上,這些脫口而出的話不斷在腦海裡盤旋,到家後忍不住把紀伯倫《先知》(The Prophet)一書中的這首〈孩子〉(On Children)再搜尋出來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圖】熊妹抄寫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練心》講座之後

每次上台講課前都很焦慮,下台後更是痛苦,一直在反省哪邊沒講好、沒設計好、沒詮釋清楚。今年連續接受了幾個新的挑戰:姿勢跑法level 1教練認證課的大陸主講(要負責全程授課)、跑步學院北馬訓練營、Garmin在上海舉辦的APEC跑步教練培訓、UAㄨGarmin的夏日跑者祭與鬥跑隊長培訓……但這些人數眾多的大課都比不上山姆邀約的《練心》這場講座來得焦慮。這個跟科學化訓練完全相反的主題,既無法量化、也很難進行個人化和週期化,這種離科學範疇相對較遠的訓練理論該如何架構起來呢?

接近兩年前,山姆就邀我講這個主題,但一直不敢接,直到去年帶過UA兩場以心志為主軸的跑步訓練營後才稍 具信心,答應了山姆後,這個課題如重擔壓在心頭。但也因為這個壓力,推動我徹底展開研究……

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文獻檢討」,我把國內外幾本相關主題的書全買回來閱讀,接著做筆記,最後把重要概念用自己的語言「轉譯」出來後進行串聯,工作比想像中的還要不順,因為概念太多,一直卡住……無法貫串

最後我跳脫文獻,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把思路寫下來,才慢慢理清頭緒,也就是最後給山姆的四萬多字的講義。第一版講義寫完後,對於《練心》的主體已經化成比較具象的系統了,但要把心中的系統講述給別人聽,又是一大挑戰。

上週六早上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完成了這場三個半小時的講座,因為第一次講,時間也掌握不佳,不過實在已經盡力了,完成後有心力用光的感覺,直到今天才恢復……早上看到山姆分享其中一位聽眾—Coach Ronnie的分享。聽山姆說,Ronnie也是教練,而且也喜歡學習、研究和翻譯。前幾天看到光佑的心得、今天又看到Ronnie的課後筆記,讓我有一種「辛苦有了代價」的感動,更深具啟發性,激起我要繼續深化此主題的決心。

對於這種詳細筆記我總是讀來興味昂然,「原來他聽到的是這個!」「原來他是這樣理解的!」「原來會有這樣的聯想!」從中以補捉到講題的重心,應該放在哪裡,哪邊應該再多強調一下、多做一些連結,讓聽眾能明白這個概念的核心與運用方式;同時也會讀到自己的缺失,這種缺失是無須別人特別指出的,從這類的筆記中就可以立刻發現,我馬上就知道下次該怎麼進步了。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非常有意思,混雜著懊悔與樂趣,還有一種想立即重新來過與下次要更好的心情。

除了Ronnie之外,光佑分享的心得也帶給我另外的視野:https://www.facebook.com/kuangyoe/posts/10213769400163933
尤其是講座前網路上分享給我的那首詩,正是自立、專注力與心流的意象。講座前看到光佑來到現場後也把兩句詩加到投影片中,事後看到Ronnie也把詩句紀錄在心得筆記中,似乎大家正在一起創造互相正向影響的訓練文化,感覺非常好。

下面是Ronnie在臉書上的心得分享: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再破楓林步道PB:首次跑進22分


今天早上再度前往吉安跑一趟4.2公里楓林步道(爬升250公尺),沒想到又再度破了上星期的PB達30秒,我自己也很驚訝,不知道最近怎麼回事。原本以為上星期的成績已經要停滯一段時間了。

而且昨天忙到半夜,今晨四點十七分起床後還很想睡(睡不到四個小時),但馬上喝500cc的溫水再換上跑褲跑鞋後精神就來了,準備好後才四點半,離五點開跑還有時間,所以改成騎登山車去吉安。路上車很少,為了趕在五點前到,必須騎得很專心,8.7公里的路程,花了19分鐘,剛好趕在五點前到集合點,此時心率已經153了,剛好熱身充足。

跟標哥慢慢跑到登山口,休息了一會,做了一些技術動作,等跑錶抓到GPS訊號後,立即開跑。第一公里的爬升最大(爬升68公尺),還跑到4:58/k的配速,如果再放慢一點也許後面會跑得更好。第二公里5:07/k、第三公里的坡度變暖又再加快了到4:59/k、第四公里慢最多,跑到5:32/k。最後成績是21:32,看看今年是否有機會跑進21分鐘,但32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可以在短時間內進步這麼多」,也許正是熱身充足,或是新換的跑鞋很適合我,或是最近游泳比較多所以心肺變好了,或是技術變好了,現在對於跑坡很有心得,雖然有幾段坡很陡但腿都不會痠,跑起來感覺跟平路很像。但最後我想到一個奇怪的理由,「會不會是因為孫悟空」,我小時候的偶像。

今晨騎車、跑步與回程的路上《七龍珠》的片頭曲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不去,是一種很美好的迴音。因為最近開始帶女兒重看《七龍珠》,每天看一到兩集,從布瑪跟悟空相識、一起找七龍珠開始,現在看到悟空與克林跟著龜仙人練功準備參加天下第一武道大會。

小時候衛視中文台每天下午五點半都會播這部卡通,記憶中從國小一直重播到國中,我也從頭到尾重看了好幾次。悟空不斷修行、變強與超越自我極限的精神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這也影響了我面對訓練的態度。

小時候就覺得這部卡通真好看,「等我長大也也要帶我的小孩一起看」一直記得這件事。現在真的帶著女兒重看時,還是覺得津津有味。片頭與片尾曲既好聽又懷念。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戰勝夏天→變成夏天的一部分


每次帶訓練營,常常有跑者問,天氣很熱怎麼辦?下雨怎麼辦?要怎麼調整課表?

他們希望我給他/她答案,但我不想把我的原則強加在他身上,所以我會反問:「比賽那天,天氣很熱怎麼辦?下雨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以套用在各種重要的場合上:
「籌備了半年的重大活動,當天下雨怎麼辦?」
「準備了一年的考試,當天天氣很熱怎麼辦?」

比賽、活動與考試都會如期舉行,我們無法控制天氣,只能把自己準備好。

今年四月舉辦的波士頓馬拉松由日本跑者川內優輝拿下冠軍,當天的氣溫是波馬近三十年來最低,又因為下雨,體感溫度接近0度,在這種異於往常的寒冷天氣下,不少世界級的頂尖選手都失常了。川內優輝在賽後表示:「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比賽環境。」極端的氣候是別人眼中的艱困挑戰,卻是他眼中「最好的比賽環境」,想必他在平常的訓練中就已面對過更寒冷的環境,所以當機會來臨,他已準備好奪冠。

夏天的潮濕、高溫與多雨是「困境」還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呢?端看你選擇用何種態度面對。

如果你已經報名了一場比賽或一個長期的訓練營,你已經答應自己明天要訓練,你已在心裡對自己承諾要完成設定好的課表,沒有任何人逼你,這是你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充滿了勇氣,並不容易,想想當初下這個決定的自己是什麼樣子,不要忘記那個樣子。為了完成課表,面對嚴酷且多變的夏天,你可以選擇屈服,也可以選擇面對。

夏天並是不適合比賽與訓練的季節,沒錯!從生理上來說的確不適合,訓練效果較差,而且在夏天訓練存在許多風險。但面對你喜歡的事,你會因為效率差與風險高就要止步不前嗎?

有些美妙的樂趣正是來自於「冒險」的過程中我們能控制風險、進而達成設定的目標。

雖然悶熱的氣溫與狠辣的陽光,會讓你想起揮汗如雨訓練後那種黏呼呼的感覺、愈來愈黑的皮膚與中暑送醫的新聞,但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面對挑戰的態度:該如何完成訓練?朝這個方向來思考吧!找出方法,跟教練或其他訓練夥伴討論,為了你所設定的目標,Eliminate The Elements.

樂趣,來自於挑戰。

夏天跑長距離是件危險的事。二〇〇八年我和夥伴想要在七月跑步環台,設定十七天跑1017公里,許多長輩都說這是個輕率的決定,「太過冒險」,但我們想要完成,所以做了週全的準備,先分別騎車與開車繞兩圈台灣探勘路線,請教超馬好手與醫學專家補給策略,擬定訓練計畫。為了準備這個挑戰,我們做了大量的熱適應訓練,每天都要在正中午練跑,最大訓練量的一週每天都跑42公里,最大月跑量達1000公里。花蓮的中午,極端酷熱,一開始十分難受,但慢慢地在相同配速下,我在正中午跑步的心率從原本剛開始的每分鐘170,最後掉到了130,就算溫度計上顯示38度也不覺得任何不適。教科書上的熱適應在我們身上驗證了!環台路跑正式開始後,每天要跑60~85公里,各縣市都有許多人陪跑,每次接近中午時他們時常跑不到十公里就受不了,一直覺得我們很厲害,怎麼撐得下去, 其實我們只是「適應」而已。那個時候,我們不管陽光再毒辣,都很自在,就像變成夏天的一部分一樣。甚至覺得別人躲太陽很有趣,「有什麼好躲的呢?陽光裡很舒服啊!」

夏天來了。

剛開始投入訓練時,不可能是舒服的,你必須先動用意志力來對抗它,接著你會溶入它,適應後你將會變成夏天的一部分。

就像過去當鬧鐘響起,你躺在床上睜開眼聽到雨聲時,你會不斷想著雨水打在身下,身子濕透、跑鞋裡積滿雨水時的不適感,這種感覺把你黏在床上,阻止你外出訓練。你不斷與厭跑的情緒對抗,最終你成功克服它,穿上跑鞋出門,跑入雨中,一如你所預料的,雨水淋在身上、積在跑鞋裡很不舒服,但是當衣褲鞋襪全濕的不久之後,你跟雨天溶為一體。雨中練跑,變成一種在床上所無法想像的樂趣,唯有投入雨中跑起來才體會得到。

我們並非要戰勝夏天,
而是要戰勝心中所想像的夏天!
夏天對於訓練的意義與價值,由我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