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我的訓練哲學


前陣子剛結束RQ訓練營的廈門移地訓練,當地的朋友問我對自己個人的「定位」是什麼?我的志業是什麼?我毫不猶豫地說「研究耐力運動表現的理論與訓練法,幫助游泳、單車、跑步與鐵人三項運動愛好者變強」。現在,我又更有信心做到這件事,因為訓練的理論已經梳理清楚了。

我把耐力運動的科學化訓練邏輯定為「心→體能→力量→技術→運動表現」,框架搭好後,所有訓練法的內容、變化、強度與量的權衡都會跟著這個架構走。不只是跑步、游泳、騎車與鐵人三項運動都是如此。

五年多前我就對「心、體能、力量與技術」這四個元素有所理解,但又花了好幾年才能把它們的順序理清楚,把上述的「→」畫出來。

在這個訓練架構下,基本的原則有六點:

  1. 心在最底層,若無心訓練,體能、力量與技術的訓練再科學都沒用了。
  2. 體能與力量(體力)是基礎,沒有體力,沒有表現。
  3. 技術像是「竅門」,體力很好,竅門很窄,就無法有效輸出成更高水準的運動表現。想要開竅,必須刻意練習技術。
  4. 「技術」與「心」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心愈穩定、愈平靜、愈安定,技術的水準就愈能開發出來。
  5. 速度、成績與名次都是結果,該結果要看淡,無須在意;須在意的是「訓練」本身,也就是練心、練體能、練力量與練技術。
  6. 「修復/恢復」是上述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的,目標賽事想要有好的運動表現需要減量(Taper)來讓身體恢復、心/精神需要休息、體能與肌力都需要時間恢復,技術需要知覺,而知覺在訓練後也需要時間回到敏銳的狀態。恢復是訓練的一部分 (變強,是發生在休息/恢復之時)。

關於「返」的重要性:

「反(返)」的概念來自於老莊。老子說的「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與莊子所說的「坐忘」背後所傳達「重『新』再來一次」的哲理。教練如何讓運動員(或跑者如何讓自己)回到最初的地方,那是一種如同嬰兒般無知的渾混狀態,在訓練當下能忘掉過去的訓練,不去預期訓練會帶來的效果。因為那種「預期」的心理 ,反而無法帶來真正的效果。

運動員必須去用一種嶄新的心態來體驗動作本身所帶來的感覺,而不是去期待動作與訓練會帶來什麼的效果。訓練時要把課表與動作當成全新的(或是教練要引導學員把當天的訓練變化成一個新的樣子),如此對知覺的刺激才會鮮明。

這麼思考下來,對於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是對於熟悉技術動作的學員來說,需要的是「復歸於嬰兒」那種「復」的工作,就像重看一部電影時要先把劇情的細節都先忘掉,才能重新體驗樂趣、重新帶來啟發、重新帶來改變。如同過年時常見到的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想要「更新」,就必須要能夠「忘」、「返」、「復」,要有重頭來過的過程,才會產生新的啟發、新的進步。所以,「新」的生機就必須是一種從「心」出發的修練過程了。

「反(返)」是自然的規律,是一種自然的動態過程,所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為了順應自然,返回到底層、返回到最初的地方是不斷提高表現的關鍵。

2 則留言:

  1. 國峰教練你好: 訓練是恢復的一部分, 是否應為"恢復是訓練的一部分"比較合理呢?

    回覆刪除
  2. 謝謝您的提醒,已更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