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寅發表在RQ上的新文章,以今年臺北馬的數據來分析:〈2018臺北馬數據分析:馬拉松跑者訓練量〉
「全馬破三跑者的週跑量平均達到 92 公里,週訓練指數為 118。然後我們把 3:00 到 3:30 之間人數最多的族群做更細的劃分,3:00 到 3:15 的『準破三』跑者,平均週跑量為 71.3 公里,週訓練指數 116.3,而 3:15~3:30 的跑者,訓練指數也有 111.2。」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不管你已經破三、接近破三、或是準備破三,每周平均的訓練指數落在 110 到 120 之間基本上就已經足夠了。跑量只是平均速度快慢下所得到的結果,速度較快的跑者,在同樣的訓練量下所跑到的里程數自然會比較多,所以對於能力有一定落差的跑者來說,互相比較總跑量的意義並不大。」
這跟我目前的結論一致:當體能練到了一定的階段後,訓練量就不應該再增加,要提升的已非訓練「量」,而是訓練「品質」。這幾年的訓練營中常出現兩類反饋更加深了此種結論:其一,原本週跑量在150公里以上的跑者,參加訓練營跑量被迫下降後,才出現了久違的PB,剛結束的廣馬訓練營就出現過好幾位類似的案例;其二,過去訓練營中曾有過十位以上2小時50分以內的全馬跑者,平均的週總訓練指數也在110~140之間而已,並沒有更高(只有一位大猴子高達140,其他大多在110~120之間),這也證實了譽寅分析出來的結論。
要如何提升訓練品質呢?大致可分成四個面向:
1) 技術
2) 力量
3) 恢復
4) 心理素質
對3小時以內的跑者來說,這四種面向的強化比跑量還重要多了。
「全馬破三跑者的週跑量平均達到 92 公里,週訓練指數為 118。然後我們把 3:00 到 3:30 之間人數最多的族群做更細的劃分,3:00 到 3:15 的『準破三』跑者,平均週跑量為 71.3 公里,週訓練指數 116.3,而 3:15~3:30 的跑者,訓練指數也有 111.2。」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不管你已經破三、接近破三、或是準備破三,每周平均的訓練指數落在 110 到 120 之間基本上就已經足夠了。跑量只是平均速度快慢下所得到的結果,速度較快的跑者,在同樣的訓練量下所跑到的里程數自然會比較多,所以對於能力有一定落差的跑者來說,互相比較總跑量的意義並不大。」
這跟我目前的結論一致:當體能練到了一定的階段後,訓練量就不應該再增加,要提升的已非訓練「量」,而是訓練「品質」。這幾年的訓練營中常出現兩類反饋更加深了此種結論:其一,原本週跑量在150公里以上的跑者,參加訓練營跑量被迫下降後,才出現了久違的PB,剛結束的廣馬訓練營就出現過好幾位類似的案例;其二,過去訓練營中曾有過十位以上2小時50分以內的全馬跑者,平均的週總訓練指數也在110~140之間而已,並沒有更高(只有一位大猴子高達140,其他大多在110~120之間),這也證實了譽寅分析出來的結論。
要如何提升訓練品質呢?大致可分成四個面向:
1) 技術
2) 力量
3) 恢復
4) 心理素質
對3小時以內的跑者來說,這四種面向的強化比跑量還重要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