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山姆伯伯的失重講座的講義封面

準備了快半年的講座,整理了三個月的講義剛剛寄出給山姆了,刪減了許多還有三萬多字,有報名的朋友週六見了,期待帶給大家一場運動哲學的思想之旅……下面是這本講義的前言,先分享出來:

「哲學」的定義是什麼?可以換另一種問法:哲學的本質是什麼?是思考的方法與邏輯性以及探究各種概念的本質;或者說哲學的定義即是在替各種事物下定義。

因此「運動哲學」是在定義「運動」這一概念(概念就是一個詞的內容與外延),探究運動的本質……現在我們要更聚焦在:運動技術的本質為何?

訓練的基本邏輯是:考察(觀察與思考)→見解→理論→訓練法。
理論對了,訓練法才會跟著對。反之,若理論有誤,訓練法就會跟著走入歧途,有時候歧途就會影響選手的一生的成就。訓練理論,是訓練法的根源。我們必須不斷驗證自己的訓練理論基礎是否穩固,所以一定要去探究每一項運動技術背後的本質。

任何影響深遠的理論都是從長時間嚴密的觀察所建構出來的。花時間認真從各種角度「觀察」與「思考」,先不要發表任何意「見」,也不要去「解」釋觀察到的結果是什麼,而只是去觀察現象,如同宋儒「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樣,這是形成正確理論的重要前置作業。太快發表意見會讓人太早停止「觀察與思考」(考察),不夠週延的「考察」時常導致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會形成錯誤的理論,最後會使人推導出錯誤的訓練方法。
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理論成形」的階層如下:

一、觀察(Contemplation)
二、思考(Thoughts)
三、見解(Ideas)
四、理論(Theories),要建構理論,其中包含「概念」(Concepts) → 脈絡化使他人理解(Understanding)、模型(Model)、標準(Standard)
五、訓練法(Method)

西方的主流訓練法中:「最常聽到教練無時無刻強調抬膝、屈踝(Knee Up, Toe Up),甚至在單腳蹦跳(Hop)等等的跨欄動作時一樣。原因是他們相信如果你有足夠的髖關節活動度,在跑步推進時抬腿的高度可以至少屈髖屈膝蓋到90度的位置,而且抬腿時作出屈踝的動作,這樣你才會在往下蹬腿(Push Off)的階段產生最大的爆發力(髖、膝、踝的三關節伸展)。」

這樣的「訓練法」是出自由觀察動作表象而形成的結論,這種結論已成主流的理論,像是上文中提到的Knee up, Toe up, Push off(tribbple extention), Hip flex等「概念」,所以要討論,必須從概念背後的本質談起,也就探究「力量是什麼?力量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切訓練法的根源。

只要能回答「移動的力量來自何處?」而且仔細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架構出合理的理論(含有明確的概念、模型與標準),就能理解引文中「在往下蹬腿(Push Off)的階段產生最大的爆發力,而爆發力來自有力的髖、膝、踝的三關節伸展」這樣的論述是與自然界的運作邏輯是不符的(沒有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動作」正是本講義所要論證的中心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