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讀過甘思元教練(Kenny Kan)的書,就我所知,他是第一個把「健護」的概念帶進台灣且整理成書的人。健護是什麼?我原本說不清楚,但這幾次和Kenny談話的過程中,才逐夠抓住它的核心在於「Care」。Care是本,Cure是末。
第一次和Kenny見面時,剛好聊到他有一位小時候的好同學在東華大學擔任中文系的教授,很湊巧,那位教授就是我在東華讀中文碩士班時的指導教授冠宏老師。我們都很驚訝!Kenny說很想念他。
我一回花蓮就跟老師相約,提了這件事。老師說:若思元兄有回花蓮,一定要跟我說,我也很想跟他見面聊聊。
兩天前Kenny剛好要回花蓮……我這個旁觀者有緣就在東湖湖畔的咖啡廰能聽這兩位快三十年不見的老朋友談運動、教育、文學與哲學,讓我有機會聽到運動和藝文的對話。他們談了許多,在此把印象深刻的幾點紀錄下來分享:
◎冠宏老師提到東華大學的心理諮商興起的現象,開始質疑為何校園裡興起的不是運動相關科系。呼應Kenny在德國奧運中心裡教練傳達的志向:我們要用運動來消減疾病與復健的發生。他們倆同時從不同的表象中傳達:「教育的正確的次第應該是健護(Care)先於治療(Cure)」。但現在是台灣社會對疾病的關注程度大於運動;校園對心理諮商的重視程度大於運動相關科系的發展。有點本末導置。
◎談話中Kenny有一段提到體育中對於「競爭(Competition」」的定義,非常棒,他這麼說:「競賽裡的Competition並不是為了對手間的互相競爭,也不是為了分出高下形成敵對關係,而是因為有了對手後能刺激我們變得更好(better),透過訓練與競賽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才是競賽的目的。」冠宏老師聽完後很興奮地舉出運動電影作品《火戰車》的兩個競爭對手為例,因為這部電影我也看了很多遍,所以很有感覺。這讓我對體育與競賽有了新的省思。
◎聽Kenny和冠宏老師談話,跟我最近在讀的阿德勒心理學探討如何追求幸福時,他提出「反對競爭」、「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與「貢獻他人」這幾個要素。Kenny提出「共好」的概念,我很喜歡,就跟阿德勒認為在心理上目標若能回復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幸福感才會浮現。所以阿德勒所定義的「卓越」不是超越他人比別人優秀,而是比自己更好。這跟Kenny和冠宏老師談話間所表露出來的人生態度,不謀不合。在探討阿德勒心理學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有段話:「不要和他人競爭,當我們決定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帶來阻礙。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才是價值得所在。」在書中有段隱喻:「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所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他所說的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進,後面也有人跟步向前。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跟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台北:圓神出版,2014年11月出版,94、95、97頁)
兩天前的談話,讓我不斷反省:不競爭、卓越與共好的觀念跟社會主流價值中對於「競爭力」的追求,使得人際關係中也時常多了很多不自覺的競爭關係,不自覺地互相比較,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卑,因為自卑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因為是主流,所以大家很容易都被拉入競爭與比較的旋渦裡。但阿德勒、冠宏老師與Kenny的話,讓我回想起競賽真正美好的價值:不在追求勝負,而是學習接納自己之後,再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
冠宏老師每天早上四點半會先跑步再進研究室工作;Kenny則是熟讀佛經與哲學著作,因此當我看到這兩位分屬運動界和中文界的前輩各談起對方領域時的興奮感,回程的路上,使我不禁要想未來運動與文藝若能交融與具體落實後會是何等樣貌?
第一次和Kenny見面時,剛好聊到他有一位小時候的好同學在東華大學擔任中文系的教授,很湊巧,那位教授就是我在東華讀中文碩士班時的指導教授冠宏老師。我們都很驚訝!Kenny說很想念他。
我一回花蓮就跟老師相約,提了這件事。老師說:若思元兄有回花蓮,一定要跟我說,我也很想跟他見面聊聊。
兩天前Kenny剛好要回花蓮……我這個旁觀者有緣就在東湖湖畔的咖啡廰能聽這兩位快三十年不見的老朋友談運動、教育、文學與哲學,讓我有機會聽到運動和藝文的對話。他們談了許多,在此把印象深刻的幾點紀錄下來分享:
◎冠宏老師提到東華大學的心理諮商興起的現象,開始質疑為何校園裡興起的不是運動相關科系。呼應Kenny在德國奧運中心裡教練傳達的志向:我們要用運動來消減疾病與復健的發生。他們倆同時從不同的表象中傳達:「教育的正確的次第應該是健護(Care)先於治療(Cure)」。但現在是台灣社會對疾病的關注程度大於運動;校園對心理諮商的重視程度大於運動相關科系的發展。有點本末導置。
◎談話中Kenny有一段提到體育中對於「競爭(Competition」」的定義,非常棒,他這麼說:「競賽裡的Competition並不是為了對手間的互相競爭,也不是為了分出高下形成敵對關係,而是因為有了對手後能刺激我們變得更好(better),透過訓練與競賽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才是競賽的目的。」冠宏老師聽完後很興奮地舉出運動電影作品《火戰車》的兩個競爭對手為例,因為這部電影我也看了很多遍,所以很有感覺。這讓我對體育與競賽有了新的省思。
◎聽Kenny和冠宏老師談話,跟我最近在讀的阿德勒心理學探討如何追求幸福時,他提出「反對競爭」、「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與「貢獻他人」這幾個要素。Kenny提出「共好」的概念,我很喜歡,就跟阿德勒認為在心理上目標若能回復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幸福感才會浮現。所以阿德勒所定義的「卓越」不是超越他人比別人優秀,而是比自己更好。這跟Kenny和冠宏老師談話間所表露出來的人生態度,不謀不合。在探討阿德勒心理學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有段話:「不要和他人競爭,當我們決定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帶來阻礙。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才是價值得所在。」在書中有段隱喻:「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所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他所說的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進,後面也有人跟步向前。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跟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台北:圓神出版,2014年11月出版,94、95、97頁)
【圖】博客來連結
兩天前的談話,讓我不斷反省:不競爭、卓越與共好的觀念跟社會主流價值中對於「競爭力」的追求,使得人際關係中也時常多了很多不自覺的競爭關係,不自覺地互相比較,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卑,因為自卑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因為是主流,所以大家很容易都被拉入競爭與比較的旋渦裡。但阿德勒、冠宏老師與Kenny的話,讓我回想起競賽真正美好的價值:不在追求勝負,而是學習接納自己之後,再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
冠宏老師每天早上四點半會先跑步再進研究室工作;Kenny則是熟讀佛經與哲學著作,因此當我看到這兩位分屬運動界和中文界的前輩各談起對方領域時的興奮感,回程的路上,使我不禁要想未來運動與文藝若能交融與具體落實後會是何等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