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甩掉自己」雜思之一:油箱的大小


  • 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只會看到人這種動物為了衝過終點線這種對生存毫無意義的目的,而把自己完全耗盡。
自己是進入大學之後才正式開始做「體能訓練」,也就是八年前大一的時候,那時的體重是60公斤左右。大部份時候是在58、59公斤徘徊的。因為從有記憶以來,從來沒胖過。更不曾為了減肥而節食……不過,就在不久之前,為了讓自己的比賽成績進步,曾經認真的控制飲食,只想再掉個一兩公斤。因為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保有相同的肌力與體能同時少了一兩公斤的身體,它自然能更快速地從A地到B地。(一年多前21公里跑出了最佳成績,那時的體重是61公斤,現在的體重則是在63、64間振盪。)

  • 原來減肥這麼難!
但親身經歷減肥這回事之後,才深深地瞭解到:真是難啊!是一件需要強大意志力與驚人毅力才能辦到的事。意志力是在刻服食物的誘惑,尤其是在訓練完後,要讓空空的身體忍著不去把食物填進肚子裡。非常難受!毅力則是在強迫自己的身體「每天」都保持在空乏的狀態,直到比賽前幾天,才能正常進食,這樣體重就能減輕,體力在賽前也能恢復。這種帶著空乏的身體活下去的日子,33%的腦袋都在想像各種食物的滋味,另外33%的腦袋則用來克制這種種食欲的形成,光是這種「想像與克制想像」的衝突就會耗掉自己大半的精神,最後就變成昏昏欲睡的情況了。

  • 體力訓練與耐力訓練
所謂的鐵人三項訓練,就跟大部分的耐力訓練一樣,主要是訓練比賽中會用到的主要肌群、訓練有氧能力與訓練配速,而最主要的還要在增加體力與耐力。我們常說一個人「體力不好/體力很好」,「體力」似乎是一種很抽象的名詞。它可以說是一種「能量」,儲存在人的身體裡的能量,我們在活動身體時利用它,有它我們才能繼續活動下去,就像汽車油箱裡的「油」一樣,引擎燃燒「汽油」,然後才能前進;我們燃燒「體力」(體內的能量)然後才能繼續活動下去。而耐力則又與體力不同,耐力是身體能忍耐某一運動強度的持續力。以跑步來說,我們假設甲生與乙生都擁有完成馬拉松的體力,而且兩人擁有的體力值相等,但甲生只能以平均每公里五分鐘跑完42.195公里,這是甲生的極限了;而乙生能以平均每公里四分鐘跑完同樣的距離。我們假設這兩個人在跑完馬拉松時都把體力耗盡力,但乙卻先跑完,這是因為乙生擁有比較高力耐力值,也就是乙生有忍耐較高運動強度的持續力。假若甲生也以平均每公里四分鐘來跑馬拉松,他可能跑到三十公里就完全跑不動了,他雖然還有體力,但已經超過其所能忍受的耐力值。總之,這裡我想要強調的是「體力」與「耐力」兩者本質上的差異。所以,在訓練時應該可以分成「體力訓練」與「耐力訓練」,前者是把油箱加大容量,後者則是在提高引擎的馬力,也就是身體能忍耐某種強度的續航力。但人非無機的汽車,人的身體是有機的生命體,它在矛盾中也能辯證融合往上提升、甚而超越極限;簡單來說就是在加大油箱容量的同時也能提高引擎馬力,提高馬力的同時油箱也會不自覺地長大。
  • SLD(Slow Long Distance)的目的是為了「加大油箱」與提高肌肉與代謝系統的耐久度。
  • 間歇訓練(Interval Training)的目的是為了「加長忍耐某種強度的續航力
我們先試想想:如果一部汽車加一次油能跑上一萬公里的話,這樣的車好不好?當然不好,太恐怖了啊,儲存那麼多油在車上,感覺很容易爆炸。另外,最大的缺點是,它載了「太重」的能量,是前進時的大負擔。所以,對於耐力的運動選手而言,身體的最佳狀況是有一個適度大小而且能儲存高效能「汽油」的油箱。也就是說,能燃燒92無鉛汽油的身體比燃燒柴油的身體有效率的多了。但……這裡必須強調的是:油箱的使用效率是第二序要擔心的問題。

第一序的問題在「加大油箱」。對於剛剛入門鐵人三項的人來說,第一要務在提升體力的容量值(如前所述,提升體力的兩個面相是在「加大油箱」與「提升油箱的使用效能」)。

  • 加大身體的油箱
很多初入門者面對鐵人三項運動最大的恐懼就是:「我的體力不行!」也就是擔心自己的油箱跟本不夠大啊,一定跑到一半就沒油了,那不是糗極了!所以今天主要就是想來談談如何把自己的油箱加大。

要讓自己體力變好的過程,是完全沒有捷徑可走的。想要加大油箱就要先把自己體內現有的油先用掉才行。盡量消耗乾淨,然後在使用過後盡快補充新燃料,讓身體休息/恢復,身體恢復之後再盡快地把能量消耗掉。若能徹底執行「消耗乾淨」與「休息/恢復」的原則,油箱就會快速的升級。
但可沒那麼簡單。通常愈簡單愈人盡皆知的真理與原則是最難執行的。把身體中的體力耗盡可不像在冷氣車箱中踩踩油門那麼輕鬆。儲存在身體裡的能量,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把它消耗掉,就像是一種「甩掉自己」的過程。吸進氧氣,活動身體,身體裡的一部分就被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度,隨著風,身體的一部分消失在空氣中。我們在訓練中「甩掉自己」。

  • 甩掉自己是一種痛苦的過程
試想一位一百公斤的胖子,身上有20公斤的體重是脂肪,最快把體重減輕的方法是直接把身上的脂肪切除,用刀子血淋淋地把身上的肥肉切掉。痛不痛?當然啦,光想像就痛極了。我們在這裡以1000點的數值來假設這種在兩個小時內甩掉20公斤肥肉的痛苦指數。(這種做法就像現今的抽脂手術,使用麻藥就在麻痺這種強烈的痛苦程度。)若靠運動呢?也就是靠活動身體把20公斤的肉給消耗掉,把它變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熱度。假設這位胖子花了100天消耗了這20公斤的能量,那麼他每天只需承受了10點的痛苦指數。雖然只是10點,但是每天積累下來,痛苦值上升,積累的痛苦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疲乏;隨著自己的某一部分逐漸從身體剝離,社會化的人表面上似乎慶幸體重減輕了,但在人性底層總是感到空虛與潰乏。因為人是動物,從了人之外,幾乎沒有一種在自然界生存的動物為了減重而運動或節食。這是人類相對於其它哺乳動物的極大不同:我們在活動身體、消耗體力的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不是為了覓食與生育,而是為了「甩掉自己」的一部分。這絕對不是生物上的自然法則,這是人類獨特的行為,因為我們有高於覓食與繁衍後代的目的存在。這個目的,或是社會文化所形構出來的,或是個人生命經驗中所具有獨特意義的。由此,「甩掉自己」在目的性上,不論是為了減重或是鍛鍊更豐沛的體力,都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只會看到人這種動物為了衝過終點線(這種對生存毫無意義的目的)而把自己完全耗盡。(一場超級鐵人比下來,人的體重會驟降2公斤以上)
  • 巨大的改變造成巨大的痛苦,緩慢的改變降低痛苦的指數。
  • 緩慢的改變才是自然的法則。
  • 消耗是痛苦的、補充是愉悅的。油箱在消耗與補充的過程中加大了!
(夜深了,擇日續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