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心流」這個概念,我和 鋼琴輕鬆談-「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aken your inner Pianist 的嚴文君老師分別從鋼琴和耐力訓練的角度談論過多次,前幾天她傳來一個跟心流有關的問題:「下面這兩個圖都是米哈里寫的,上面電腦截圖是米哈里於2004年的Ted演講的投影片,下面是《心流》書上附圖,你覺得哪一個寫得比較好?」這個問題引發我濃厚的興趣。

第一張圖是「心流」這個概念的創始人—米哈里於2004年TED的演講影片中所截錄下來的:
● 縱軸:當下正在面對的挑戰難度高低
● 橫軸:該挑戰所需技巧/技能的高低
□ Flow:心流。米哈里在演講中提到,心流渠道只有在你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時才會開放,也許是彈鋼琴、跟好朋友在一起、跑步、唱歌、繪畫、寫作或是工作。
□ Arousal:激發,是一個很好的區域。此時挑戰太大,你此時的技能無法應付,但在此時仍可比較容易轉入心流區,只要再提升一點技巧即可。所以,在激發狀態時,多數人都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學習而體驗到心流。這是有助於人們被推離舒適圈的地方。若要進入心流狀態,他們就得發展更高的技巧。
□ Control:掌控,也一樣是個好區域。因為在這裡你會感覺舒服,但不會很興奮,因為對自己的挑戰不高;所以如果想從控制區進入心流,就需要提高挑戰。
● 當人處在激發區與控制區時,都會比較有機會進入到心流。其他挑戰和技能的組合,就逐漸變得比較不理想,如下:
□ Relaxation:放鬆。在這裡沒什麼不好的,你很舒服,但離心流的體驗較遠。
□ Boredom:無聊。怪物等級太低,(遊戲/工作/任務)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從事該活動不久後就會令人厭煩。書中沒有Control和Relaxation,A2區都是無聊/厭煩,但是演講中的投影片有清楚地說明各種狀態,當技巧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較容易處在激發區和掌控區,不會只有厭煩
□ Apathy:冷漠,非常消極,對所做的事無動於衷,不會動用到技能,沒有挑戰可言。米哈里在演講中提到「不幸的是,大多數人的體驗都處在冷漠中;造成這種體驗的最主要活動例如看電視或是在廁所裡坐著(聽眾笑)」「雖然有時看電視(7~8%的時間)會進入心流,但那是當你選到真正想看的節目並從中得到回饋時」
□ Worry:擔心。未來的挑戰很大,超過自己的能力時。
□ Anxiety:焦慮。越級打怪,此時會很容易失去自信,自覺現在的技能無法負荷即將到來的巨大的挑戰。
看過影片之後認為兩種都沒錯,只是表達的層級不同,兩張圖都有缺陷,但可以剛好互補。在《心流》書中這張圖(第二張附圖)的文字下面,有一段寫道:「A代表正在學網球的孩子艾力克斯。這張圖指出他學習打網球時的四個階段。開始打網球的艾力克斯(A1)不具任何技能,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不過艾力克斯倒也樂在其中,因為這困難度差不多剛好是他應付得來的,所以這時候他很可能處於技巧心流中。但是他不能一直留在原地,經過一段練習後,他的技能會提升,這時光是把球打過網對他來說變得無聊了(A2)。」
演講中的圖說明技能升級後,想達到心流,挑戰必須跟著升級,此時已經回不去了:太低的挑戰已經無法使人體驗到心流狀態。但書中圖片(第二張附圖)的缺點是(單只看圖不讀文字)會以為,技術提升後,降低要求與挑戰也可以達到心流狀態。
但演講中的圖片也不完整,它無法陳述出低技巧的人也能達到心流狀態,例如小朋友沒有畫畫技巧,但他們在白紙上可以(安靜)不說話畫上很久;入門跑者就算跑步技巧不高,但已經能跑,就有機會體驗到心流。所以兩張圖各有優缺點。書中的圖描述了心流的歷程,由低技巧到高技巧都可以達到心流;演講圖中的黃色區域是特別針對已發展出高度技巧的人士而畫的,他/她們回不去了,低挑戰已經無法達到心流狀態。
所以入門跑者和基普喬格都可以體驗到心流狀態,但兩者的體驗質量是不一樣的,後者(神人)的體驗會更為浩瀚與深邃。
--
註1:書本上的附圖來自行路出版社,遠足發行,2019年4月出版的繁體版122頁;簡體版出自中信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161頁。作者稱白色的區間為「心流渠道」,它是挑戰與技巧的黃金比例。
註2:下面是米哈里於2004年的TED演講連結:
https://reurl.cc/XXyQ7M
在這個演講中提到一個我首次接觸的詞彙「ecstatic」,那是一位作曲家用來描述他作曲順利的時候的感覺,「ecstatic」在希臘文中的原始義是站在某個東西旁邊,後來變成描述精神的一種狀態,中文可以譯成「入神」,它是一種你感覺到從事「非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所以「ecstatic」這個詞是指「進入另一種現實」。米哈里在演講中的延伸說明很有意思:

第一張圖是「心流」這個概念的創始人—米哈里於2004年TED的演講影片中所截錄下來的:
● 縱軸:當下正在面對的挑戰難度高低
● 橫軸:該挑戰所需技巧/技能的高低
□ Flow:心流。米哈里在演講中提到,心流渠道只有在你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時才會開放,也許是彈鋼琴、跟好朋友在一起、跑步、唱歌、繪畫、寫作或是工作。
□ Arousal:激發,是一個很好的區域。此時挑戰太大,你此時的技能無法應付,但在此時仍可比較容易轉入心流區,只要再提升一點技巧即可。所以,在激發狀態時,多數人都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學習而體驗到心流。這是有助於人們被推離舒適圈的地方。若要進入心流狀態,他們就得發展更高的技巧。
□ Control:掌控,也一樣是個好區域。因為在這裡你會感覺舒服,但不會很興奮,因為對自己的挑戰不高;所以如果想從控制區進入心流,就需要提高挑戰。
● 當人處在激發區與控制區時,都會比較有機會進入到心流。其他挑戰和技能的組合,就逐漸變得比較不理想,如下:
□ Relaxation:放鬆。在這裡沒什麼不好的,你很舒服,但離心流的體驗較遠。
□ Boredom:無聊。怪物等級太低,(遊戲/工作/任務)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從事該活動不久後就會令人厭煩。書中沒有Control和Relaxation,A2區都是無聊/厭煩,但是演講中的投影片有清楚地說明各種狀態,當技巧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較容易處在激發區和掌控區,不會只有厭煩
□ Apathy:冷漠,非常消極,對所做的事無動於衷,不會動用到技能,沒有挑戰可言。米哈里在演講中提到「不幸的是,大多數人的體驗都處在冷漠中;造成這種體驗的最主要活動例如看電視或是在廁所裡坐著(聽眾笑)」「雖然有時看電視(7~8%的時間)會進入心流,但那是當你選到真正想看的節目並從中得到回饋時」
□ Worry:擔心。未來的挑戰很大,超過自己的能力時。
□ Anxiety:焦慮。越級打怪,此時會很容易失去自信,自覺現在的技能無法負荷即將到來的巨大的挑戰。
看過影片之後認為兩種都沒錯,只是表達的層級不同,兩張圖都有缺陷,但可以剛好互補。在《心流》書中這張圖(第二張附圖)的文字下面,有一段寫道:「A代表正在學網球的孩子艾力克斯。這張圖指出他學習打網球時的四個階段。開始打網球的艾力克斯(A1)不具任何技能,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不過艾力克斯倒也樂在其中,因為這困難度差不多剛好是他應付得來的,所以這時候他很可能處於技巧心流中。但是他不能一直留在原地,經過一段練習後,他的技能會提升,這時光是把球打過網對他來說變得無聊了(A2)。」
演講中的圖說明技能升級後,想達到心流,挑戰必須跟著升級,此時已經回不去了:太低的挑戰已經無法使人體驗到心流狀態。但書中圖片(第二張附圖)的缺點是(單只看圖不讀文字)會以為,技術提升後,降低要求與挑戰也可以達到心流狀態。
但演講中的圖片也不完整,它無法陳述出低技巧的人也能達到心流狀態,例如小朋友沒有畫畫技巧,但他們在白紙上可以(安靜)不說話畫上很久;入門跑者就算跑步技巧不高,但已經能跑,就有機會體驗到心流。所以兩張圖各有優缺點。書中的圖描述了心流的歷程,由低技巧到高技巧都可以達到心流;演講圖中的黃色區域是特別針對已發展出高度技巧的人士而畫的,他/她們回不去了,低挑戰已經無法達到心流狀態。
所以入門跑者和基普喬格都可以體驗到心流狀態,但兩者的體驗質量是不一樣的,後者(神人)的體驗會更為浩瀚與深邃。
--
註1:書本上的附圖來自行路出版社,遠足發行,2019年4月出版的繁體版122頁;簡體版出自中信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161頁。作者稱白色的區間為「心流渠道」,它是挑戰與技巧的黃金比例。
註2:下面是米哈里於2004年的TED演講連結:
https://reurl.cc/XXyQ7M
在這個演講中提到一個我首次接觸的詞彙「ecstatic」,那是一位作曲家用來描述他作曲順利的時候的感覺,「ecstatic」在希臘文中的原始義是站在某個東西旁邊,後來變成描述精神的一種狀態,中文可以譯成「入神」,它是一種你感覺到從事「非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所以「ecstatic」這個詞是指「進入另一種現實」。米哈里在演講中的延伸說明很有意思:
「從這個詞,我們可以想一想,過去人類達到巔峰的幾個古代文明,無論是印度、希臘、中國、馬雅、埃及等文明,他們『進入另一種現實』的方法是建造神殿、宮殿、寺廟、圓形舞台、劇場或競技場,他們可以在這些地方體驗到入神的狀態,因為這些地方有助人們用一種更聚焦、更有秩序的方式體驗生命。」而這個作曲家想要「進入另一種現實」、想要體驗入神,並不需要去這些地方,他只需要一張紙,在上面寫些小符號,只要這樣做,他腦海中就能想像出音樂,開始進行創作,而一旦他進入創作狀態,一個新的現實就出現了,這就是入神的時刻。他進入了另一種現實。這位作曲家提到,在這種狀態中,感受非常強烈,以致於他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們常用「神人」稱呼這類人,這也跟「ecstatic(入神)」這種心理狀態互相呼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