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盡力跑完一場全馬比賽的壓力有多少?

大部分的跑者習慣用距離或時間長衡量跑量。但我們都知道每週跑50公里的跑者不見得比週跑量100公里的跑者來得輕鬆,如果前者的里程數全都是在練高強度間歇或全都在坡地訓練,那他的壓力就大很多。所以「訓練量」(Training Volume)必須考量到強度、時間、里程和坡度。

RQ的訓練指數是目前是用來量化跑步訓練量最客觀的方式之一,它是用「訓練強度✕訓練時間」再加權里程與坡度來計算每次跑步的訓練壓力。

從RQ上線三年以來,經過個人長期觀察和研究訓練營跑者的數據之後,發現了幾項規律。打算寫幾篇來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全馬比賽的訓練指數 (以下簡稱:全馬指數)。

我把近幾年訓練營裡,盡全力跑完一場全馬,同時跑出個人最佳成績的跑者的數據拿來分析 (只分析有帶心率錶的),全馬指數大多數的跑者都落在80~105之間。


分析結果如下:

1) 盡全力完成全馬的全馬指數介於80~105之間。最高的是105,當然還是有看到更高的,但大都是設定上錯誤或是跑錶數據有問題。(這邊對「盡全力比完全馬」的定義是:全馬平均心率區間在2.0以上,而且前後半馬差距在120秒以內)

2) 全馬指數低於80者大都是比賽經驗不足,中途跑崩、補給不夠低血糖沒力、天氣太熱中暑、太冷失溫、太緊繃抽筋……等原因造成沒有完全發揮該有的實力。其中第一項比賽經驗不足者,雖然身體沒狀況,也符合心率區間大於2,前後半馬差距很小,但因為沒經驗而太保守,所以不敢在賽程中全力以赴,致使全馬指數低於80……也就是說,一場全力跑完全馬的壓力,用RQ的訓練指數來量化,基本上都會在80以上。愈有比賽經驗的跑者,愈能在比賽中壓搾自己,對自己施加更多的壓力,但現在看到的限就是105。

3) 並非成績愈好的跑者指數愈高,成績與比賽訓練指數之間並沒有關聯。我用全馬首次破三的數據來分析,PB成績在3小時到2小時50分之間的跑者,全馬訓練指數有80的,也有100。

4) 全馬訓練指數和大、中、小猴子的體質有關,體能恢復力愈好的,平時可以吃下比較大訓練量的跑者,比賽的訓練指數也會比較高,這兩者之間呈現很明顯的正相關。(大、中、小猴子的論述不明白的請參閱《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一書)。以今年的一位首度破三的女學員為例 (原始全馬PB是3:14,四個月訓練營後跑到2:58:59),她很明顯是隻小猴子,不適合練太多,一練多就跑不好,一週練跑四次,但最終的目標賽事北京馬拉松也跑出首次破三的好成績,前後半馬只差了2分鐘。她的全馬指數就剛好是80。去年跑到2:26的菁英跑者陳龍,很明顯是隻需要一週六練的大猴子,破PB時的全馬指數則是102。

#RQ
#訓練指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