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教育裡的心志訓練?


這個月受IC之邀到FiTmily分享〈如何透過運動訓練意志力與專注力〉這個主題。透過這一年多來與UA討論與合作了兩場以心志為主軸的跑步訓練營,我對這個主題已經有了新的體悟,剛好趁著這次邀請的機會來分享。這些體悟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心志訓練是什麼?

在思考在運動員的「心志」訓練上,我把「心志」這個概念所外衍的能力拆解成「意志力」與「專注力」兩類,然後分別討論:什麼是意志力?什麼是專注力?這是定義的問題。

為了確認「What」,必須從它的「Effect」來思考,也就是訓練這兩種能力有什麼用?透過「體用」的辯證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心志的這兩種能力。最後再談回「How」的問題:如何訓練它們?

今年年初,山姆也邀我分享類似的主題,但那時還沒信心系統化的建立起來,直到現在也沒有信心,因為對這個主題的相關知識體系實在不足,最後會答應的理由是因為IC說我只要從個人求學、研究與工作經驗談起就好……而且對象是父母。聽到對象都是父母,所以我就答應了,因為我很謝謝我的父母親在開始出社會工作之前一直給我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一支在背後支持著我做一個「自由的社會人」(一位以運動產業為生的自由人)。

這次的分享會「很主觀」,既談自己的求學經驗,也從我的視角來談自己的父母親教養我的方法,再連結到自己對這個主題看法與結論。我的結論是:不論是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標都不該放在幫助孩子出人頭地(成功),而是在幫助孩勇於嘗試、直視與挑戰失敗,持續修正再修正的反覆行動。

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只是學知識(累積學識),而是必須更進一步學習運用知識來行動:嘗識→失敗→修正→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那個作品可以是一幅畫、唱一首歌、完成某個實驗或觀察結果、完成某道料理、發明與改造家裡(的東西)、練習某個技巧、把舞跳得更好看或是400公尺跑得更快一點。

若對這種非客觀的經驗與思考式分享有興趣,11/17(五) 晚上19:00歡迎一起到FiTmily(南京三民捷運站旁近健康國小)來思考如何連結心志訓練與教育。

講座的活動連結如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708260723531009045100

--
講座開始前我會在教室裡先播放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其中一位得獎作家:塔納哈西.科茨(Ta-Nehisi Coates),在麥克阿瑟的網站上公布的一段三分鐘的影片(https://www.macfound.org/fellows/931/)。

影片中一開口他就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寫作就是一種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影片結束前,科茨描述他面對寫作的過程與感受:

寫作的挑戰
是正視你寫得有多糟
正視你有多遜
然後去睡覺。
隔天醒來
把那些又糟又遜的東西
拿出來
加以改善,
改得不再那麼糟,
那麼遜,
然後再去睡覺。
隔天醒來,
再進一步修改,
改到還可以,
然後又去睡覺。
接著再改,
改到還不錯,
然後再改,
幸運的話,
也許可以改到好。
如果你能做到那樣,
那就成功了。
(譯文摘自:《恆毅力》,頁341~342)
--

成功只是結果而已。我們訓練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像科茨這樣對自己選擇與喜歡的事物持續不懈的努力意志與專注力。我們現在國小/國高中/大學的教育現場中有哪一個環節或課程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心志嗎?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希望在講座的現場可以聽到更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