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所有的水平「運動」,都是轉動


《廣雅》:「運,轉也」

《廣雅》是三國時代的一本字典,由張揖所著。那個時代對「運」「動」兩字的定義,似乎就已經看透運動的本質了。《廣雅》裡定義的「運」是「轉」的意思。中國人非常有智慧,這跟羅曼諾夫發現的移動理論完全相符,古人已經觀察到所有的「運」(白話講是「所有的移動」),都是透過「旋轉」造的。走路跟跑步繞著支撐腳轉動身體、騎車是在轉動踏板,游泳是靠支撐手在轉……誰在轉我們?重力在轉我們。我們在重力場下,當重量移到支撐點之前,就會失重,向我們要移動的方向失重就會「轉」,而且轉動的速度愈快,支撐點上的肌肉就要承受愈大的體重(壓力),所以肌肉的力量是用在這(支撐體重)。支撐點若能承受更多的體重,接下來失重(也就是失衡)的速度也會跟著越快。這個邏輯想通很重要:身體移動是因為失衡轉動所造成的,而失衡一定要有「重力」。


「動」這個字的原始義是「花『力』氣扛『重』物」,但仔細一看,這個字是「重力」兩個字的組成。可見把「gravity」這個字翻成「重力」兩字的人,對造字與力學理解得非常透徹。


所有的水平移動,其實都是一個轉動的過程。像跑步、游泳、騎車這種持續移動的運動,就只是讓轉動不斷發生而已(跑步是趕快把後腳拉回來再形成另一次轉動,游泳則是透過提臂使手掌在頭前入水,騎車的踩踏則是把腳掌拉上來)。

另一類像籃球過人、棒球投球這種瞬間爆發型的運動,則是設法讓轉動的速度加到最快。

人是透過轉動才能加速。所以「不管是什麼運動,只要想水平移動身體,都是由轉動造成的」,非常有趣。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運動,我們會得到幾個很重要的論點:

→支撐點愈穩固,轉動得愈有效率。
→轉動得愈快,速度愈快。V = rω (速度=轉動半徑×角速度)
→想轉得愈快,肌肉就要有力量維持穩固的支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