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自由式的移動原理


前天在飯店的泳池裡看到羅曼諾夫博士游泳,65歲的博士,過去是俄國跳高國手,每年游不到幾次,游起來竟像真正的Swimmer一樣專業。我一直以為他不會游泳,但他的泳姿讓我嚇了一跳……我們各自訓練告一段落後,我們熱烈地討論游泳技術,尤其是針對自由式向前移動的力量「源頭」做了一次詳細討論。這邊把討論的過程整理出來分享:

首先,博士再次提到了移動的階層:


重力
質量
支撐
重量
肌肉作功
轉換支撐
移動

一定要先有「支撐」,才能移動。所以在游自由式時,前臂要先在水中形成穩固的支撐點,身體才能效率地向前,而支撐的前提是要有體重。

體重的定義是:支撐點上的壓力。所以若體重沒有分配到支撐點,壓力就不會存在。游泳前進力的源頭,正是因為來自重力的部分的體重被分配到前方的手臂上。

註:附圖摘自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 p268

博士不斷強調:沒有體重,肌肉就沒用。一定要把體重分配到支撐的手臂上(也就是圖中的Moving Support),上半身的肌肉才有用武之地,不然就只是把水往後划而已。

我接著問博士:很多人會認為自由式「發力的源頭」是臀部,靠轉動臀部來划手,你認為這種技術對嗎?

博士說:有支撐才有移動,體重必須存在支撐點才會形成;所以力的源頭在體重,而體重是從重力來的。所以說「發力的源頭」在臀部肌肉這種說法,這是沒有道理的。臀部只是用來平衡,它之所以會轉動是為了平衡抬臂與划手的動作,也就是說轉臀是為了平衡「轉肩」的動作,它的幅度一定比轉肩的幅度小。就像跑步的擺臂只是為了平衡下半身的動作,我們跑步向前不是靠轉臀或擺臂,而是靠下半身轉換支撐,所以我們游泳向前也不是靠轉臀來前進。

「移動的關鍵在支撐與體重的所在位置,而不是肌肉,肌肉只是用來承擔體重用的。」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大陸的跑步產業

這三個星期來,跟著POSEMETHOD的CEO與創始人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在大陸進學習運動理論與進行亞洲的循回教學活動,同時也陪他們會見了許多運動廠商(這幾週下來已經開了數十次會議)。

在這個過程中我才了解到博士在「技術數據分析」上的專業有多麼深厚,四十年的功力真的不是蓋的,很多公司都想跟博士合作,想把他的知識整合到產品中!但同一個產品只能選一家合作,他們也很謹慎,但參訪與討論的過程中倒學到很多設計產品和數據演算的知識。

大陸的跑步產業正在蓬勃發展,除了比賽數量正快速增加之外,跑步教練、認證課程、訓練營、跑錶、穿戴裝置、跑步APP等都在以極快的速度猛烈的成長中。

每次活動都可以感受到大陸跑者對於知識的渴求,每個新創團隊(或新興課程)都嗅到跑步市場的需求,極為積極地想要進入這個領域。有些技術在台灣曾跟一些公司談過,但還停留在構想和初步設計的階段,大陸的團隊已經把產品做出來準備上市了,速度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再談對跑步知識與科學化訓練的渴望,博士的分享會上,他們會想辦法一直問問題,極盡所能地想把博士的知識挖出來,課後更是積極地黏著博士、Severin和我問問題……急於想了解每個問題的解釋。雖然有不少問題是沒有經過思考的,但求知的積極度很高,換句話說也毫不跟你客氣,想到什麼就問什麼……雖然很多提問太過隨意,提問方向不明,事先也沒作功課,可是求知的精神可佳,不少人是從很遠的地方特地趕過來聽課的,這就難能可貴了。

跑步的產業需要這個領域的人共同努力,以及合作。在大陸這邊看到這個產業的缺失是,太多人都想「自己做」,而沒想到跟別的專業合作。像是做跑步媒體的想弄訓練營、做穿戴技術的想自己研究跑步科學、做訓練營的想自己弄APP……我認為跑步產業要興盛起來,要像手機產業的生態一樣,每家公司負責自己的專業,像品牌經營、設計、面板、處理器、鏡頭、電池……等。而不是由一家公司全包,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使整個產業活絡起來,而形成產業鏈的前提是大家都願意合作,「把該專業的錢給別人賺」,專心把自己專業做好,把品質不斷提高,不斷進行創新。但什麼都想做的結果就是無法提高本業的品質。

跑步產業也是一樣,每個新創團隊與公司應該認清自己的定位,盡量想辦法跟其他專業合作。

前提是:要先認同與尊重他者的專業,不要以為那很簡單,認為自己也能做得跟他一樣好。認同、尊重,把利潤分享出去之後才能密切合作,如此自己才能FOCUS在自己的領域裡,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與價值。

在這邊已經跟博士看過好幾個團隊原本已經把自己的專業與技術經營得很好,但都還沒上軌道就開始興起想要碰其他專業領域的計畫。當然,我也知道合作沒那麼簡單,需要花很多溝通成本,而且還有可能做出與期待不符的產品,倒不如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比較有把握。兩種做法有利有弊,但站在整個跑步產業的發展上來看,合作才是串起產業鏈的最佳做法。但合作順利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尊重、溝通與不斷在自己的專業上進行創新。

期待台灣的跑步產業也能持續創新,保持合作,一起共同經營這個有利於全民健康的跑步產業鏈。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浸淫於跑步知識之中

我很喜歡宋明理學家常用的「浸淫」一詞,它所代表的意象是物體長期浸漬在水中,水逐漸滲入物體的內裡,最後逐漸產生質變的現象。

昨天在北京是第五次參與POSEMETHOD跑步技術教練認證課程,雖然同樣的內容重複上了五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和啟發,那種感覺就像同樣的知識不斷在身體裡重新排列組合;又像是關於跑步的知識之網愈來愈綿密,每次都抓到更多細節。

荀子說「真積力久則入。」(〈勸學篇〉)

從小就會把喜歡的卡通、書籍、電影重複看好幾遍,每一遍都感覺自己被不同的點所感動,也會興出不同的體會,那種感覺就像被知識與故事滲透一樣。

同樣的書,雖然有人讀一遍就懂了,但讀了兩遍、三遍…十遍之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會。讀一遍就懂的懂,跟讀十遍才懂的懂,相當不同;「久則入」的滋味不是只「沾一次」所能累積出來的,這種質變需要花長時間浸漬。

==
關於「浸淫」一詞的用法,在「後甲國中國文園地」中〈關於〈習慣說〉的「浸淫日廣」〉一文有詳細解說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重力→動

上個週末到台南幫忙羅曼諾夫博士上跑步教練認證課程,雖然是第四次幫忙,但每次都能學到新東西。第一天早上我和博士就從其中一位學員Andy身上重新體會到中國字的美妙與神奇。

那天早上當我們談到所有的物體之所以「能動」,全都因為「重力」,沒有重力,就無法移動。


因為有了「重力」(Gravity)之後,人體的「質量」(Body Mass)才能在地面上形成「支撐」(Support),有了支撐才有「重量」(Body Weight),有了重量之後「肌肉才能作功(Muscle's Effort),接著才能「轉換支撐」(Change of Support),最後才能「移動」(Movement)。重力是一切移動與力量的根源。

當博士講完這一段,Andy就默默地舉手,上台寫下

「重」「力」 = 「動」

然後用英文跟博士解釋這三個中文字的意思,之後我們全部人(包括博士)都驚訝地大笑。

原來真理就在眼前。這也讓我想到博士常說的一句話:
「關於科學,最重要的不是獲取新知,而是去發現新的思考角度。」
--威廉.布拉格爵士 (Sir William Bragg,1862~1942)

直到博士昨天離開台灣前,還不斷叮嚀我要設法找出「動」這個中文字是誰發明的。博士說:「這個中國人太聰明了,他怎麼會把『重』跟『力』結合在一起成為『動』這個字,他的知覺一定非常敏感細膩。」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英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很喜歡麥杜格的新作《天生是英雄》,他談的不只是耐力超凡的跑者,還有人性。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想到孟子對於人性的見解。

「人之異於禽獸,幾悉!」(《孟子.離婁篇》)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早認清了人是一種動物而且「與動物之間差別很小」的事實,有多小呢?生物學家很明確地告訴我們答案。在基因組上,我們與世界上另外兩種黑猩猩只有「1.6%」的差異,遺傳差異可以反映演化時間,因此演化學家估算出人類祖先從人--猿共祖分化出來的時間大約是在七百萬年前。美國普立茲獎與英國科普書獎得主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更以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為主題探討人性。

人性裡頭包含了動物性,這也是麥杜格的前一本書《天生就會跑》的主題。他從超馬、赤足跑者的故事與演化學證據來強調我們不該摒棄自己天生的動物性,而是該擁抱它,從中體驗本性的美好。

麥杜格這本新作《天生是英雄》則在探討人性裡頭很不符合物種演化邏輯的主題--「英雄」。作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是:英雄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意背叛他的同伴,這種人通常都沒辦法留下後代來繼承他高貴的天性。但如果物競天擇的過程會消除天生的英雄氣概,為什麼英雄仍然持續存在人類的世界裡?

這次,麥杜格試著從人性的角度切入,輔以人類各種驚人的運動能力來說明人跟禽獸的些微的差距正是英雄得以不斷重生的原因。

透過書中的英雄事蹟,麥杜格引領我發掘人體各種美妙的潛能,以及逐步摸索「英雄是如何成形的?英雄是天生的嗎?還是後天學習來的?」這些問題。因為書中的故事實在太有趣了,使我覺得摸索的過程並不無聊,反而很享受跟著作者一起找答案的樂趣。

英雄為什麼要當英雄,只是能力愈強,責任愈大嗎?從作者歸納出來成為英雄的三根支柱--同情心、力量與技巧,就可以瞭解答案其實剛好相反。人類是社會的動物,所以具有保護他者的同情心,能對同類形成責任感,為了擔起責任所以潛能才因此被激發。透過本書,我更加確信:你我天生就具有強壯、耐力和敏捷這些驚人的能力,但技巧卻是後天學習與訓練出來的,而且正因為英雄選擇把這些能力奉獻到他人身上,所以他們才會在危難時產生驚人的勇氣。就像書中提到諾麗娜為了保護學生,不顧自身安危抱住手持開山刀的暴徒。最後在法庭上,手指被斬斷兩根的諾麗娜對著傷害她和學生的犯人說:「我用雙手抱住你,讓你得到平靜。」史坦兩眼直瞪著她,默默地從嘴裡喃喃說出「謝謝妳」。

接納自我與貢獻他人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獲得幸福的重要元素。在成為英雄的過程中,就如同阿徳勒的論點:我們會因為「貢獻感」而獲得幸福。因此,若以目的論來說,英雄,是為了獲得幸福而奉獻,而他們奉獻的精神不會隨著肉體死亡而消失,它會透過語言與文化流傳下去,就像這本書裡的故事將隨著作者的文筆也留在你的心中一樣。

希望你也能從書中這些英雄的故事與開發潛能的過程中獲得啟發,開始用運動喚醒自己身體裡的英雄本色。這讓我想起跑步哲人席翰醫生所說:「跑者本身既是主角、又是對手,也是觀眾。一旦行動成功,唯一的觀眾便獲得滿足,而英雄,就是『做自己』的堅決意志。」你我都可立即開始踏上英雄之路,那也是一條提起勇氣追求幸福的新道路。

==博客來簡介==

http://goo.gl/HUVfYk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跑步科學 vs 跑步哲學


這個月連著幫Garmin和Under Armour上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跑步課,前者以「跑步科學」為主軸,談的是理論、數據和分析;後者以「跑步哲學」為主軸,談的是跑步的意義與「FIGHT」的定義。

但我都試著在這兩種主軸中在各參雜了一點對方的成份進去,科學主菜加入哲學的配料,或在談跑步的意義時加入運動生理學的解釋,這都是今年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新的挑戰。

當然,因為是第一次,其實自己都不是很滿意。雖然我都試著盡力了,但講不清楚的地方還是覺得不安。尤其是本週一在大安森林公園旁的UA跑步課,一開始想用洛基對兒子說的一段話來定義「FIGHT」時,礙於口才實在表達得不清不楚,事後不斷檢討……覺得應該訴諸文字才能安心:

訓練,是一種跨出舒適圈的行動。跑者們藉由跑步這種行為,離開舒服的沙發或溫暖的家,跨到「不舒服」的強度與環境中,藉由這樣的刺激,使身體適應,然後變強!

變強,有兩個階段,首先使身體能承受的刺激範圍加大;在這一階段不該進步太快,若太常跨到身體可以承受的刺激範圍之外,就很容易過度訓練、生病或受傷。所以一開始要小心謹慎地,稍微往舒適圈外跨「一點」就好,如此可以動用較少的意志力,所以比較容易持續,習慣才能養成。

當習慣成形後,身體已經適應,可以承受的訓練刺激範圍也已經擴大。接著,進入第二階段,舒適圈會開始擴大(圖中的綠色圈圈擴大),過去每公里六分速就覺得不適,現在可能五分速還覺得舒服。

當舒適圈擴大後,不能一直待在裡面,要再朝更外面跨出去(持續地‪#‎BeatYesterday‬ )。雖然五分速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相當厲害了,但這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自己覺得舒服就是舒適圈,贏別人沒有意義(這也是耐力競賽運動最特殊的本質),要敢於跨出去挑戰新的刺激才能持續變強……跑者,是一再與想要安於舒適的自己所對抗的鬥士。

所以Fight定義是:不斷挑戰自己舒適圈的邊界。不管別人的實力或外面環境如何變化,不要總是待在習慣與舒服的環境與強度裡,要不斷勇於挑戰(Figth)不適,向前邁進。

‪#‎RunWithFight‬ 是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往前再邁進一步。

不舒服可能是因為自然環境,或因為不幸的命運與人生的挫折。

面對自然環境(寒流、下雨、烈日當頭)與人間世的各種打擊之後仍然鼓起勇氣繼續向前邁進,這是我認為Fight的核心精神。就像電影《洛基六》中主角在街口對兒子說的那段話:

「重點不在打擊力道多強,而是在於你可以承受多重的打擊之後,仍繼續向前挺進,被打了多拳之後,再繼續向前挺進。那就是致勝之道。(But ain't about how hard you hit... It's about how hard 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how much you can take,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That´s how winning is done.)

若你知道自己有多強,就去爭取你該有的一切。但你必須願意承受打擊。而不是瞎說你不該只是如此,胡亂怪罪別人他或她或任何人害你跌倒。懦夫才會那麼做,那不是你。你比那樣更好。(Now, if you know what you worth, go out and get what you worth. But you gotta be willing to take the hits. And not pointing fingers saying: You ain´t what you wanna be because of him or her or anybody. Cowards do that and that ain´t you! You´re better than that!")」

==

「感覺冷,但我不怕冷」。感覺挫敗、感覺困難、感覺悲傷、感覺不幸、感覺壓力……都只是情緒上與生理上所「感覺到」的不適。就像「冷」是體溫快速流失的感受,而「怕」是指心理上一種憺怯的情緒。很冷,所以無法跑都只是因為自己內在缺乏勇氣,跟外在寒冷的環境無關。

不怕不舒服的感覺,而且能不斷向前挺進,才是變強之道。
「強靭的人生」就像奔流向東的河水一樣,不管面對的是絕壁、阻礙或坑洞,它都會持續向目標(大海)奔流,而唯有奔流之水才是活水,那才是強,強韌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