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菁英自由式選手的手掌出水點在入水點之前



技術最優秀選手的手掌出水點會在入水點之前,也就是說他們的手掌沒有主動向後划。此一現象,不少教練和游泳科學家都已經發現,只是尚未跟支撐理論連結在一起。我們下面用馬格利修《游得最快》(Swim Fatest)這本書裡的一張圖來說明這個現象跟支撐理論之間的關係。

●A→B:傳統定義的「抓水」動作,推進準備階段,此時無推進力。在A點之前,身體的體重主要由浮力支撐,接著左手開始提臂出水,A點之後的體重逐漸從「浮力支撐」轉向右手這個「移動支撐」上,A→B是右手支撐體重逐漸增加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推進加速的準備階段。

●B→C→D:傳統定義的「抱水」動作,前交叉的游法在B→C會先加速,C→D會略微減速;後交叉的游法則會在B→D的過程中持續加速。因為前交叉時另一隻手入水當下,划手臂還在額頭前方,這也是離重心相對較遠的位置,所以當騰空手一入水就會略微減速(C→D)。後交叉的游法在騰空手入水時,划手臂的手掌已經來到胸口附近,已經離身體重心很近了,所以加速度會持續連接到下一段加速的過程,減速階段幾乎沒有。但後交叉的游法對技術與力量的需求較高。此外,當手掌來到C點時,手掌會向內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S形划手」的後半段。這個S形的軌迹並非主動划出來的,而是因為入水與轉肩動作所造成的。

●D→E:傳統定義的「推水」動作,最大加速階段。D點時因為入水帶動右肩上轉,右手也順勢略微向上,接著因為身體重心通過支撐手產生失重,所以手掌會有更大幅度的向上動作,這是因為失重造成的,而非刻意上拉。

●E點的姿勢是轉換支撐的關鍵,此時一感受到手上的壓力消失就要提臂,使體重轉移到前伸手上(也就是另一隻手的A點)。

出水點會在入水點之前,並非泳者做了什麼,而是因為身體加速時帶動手掌一起往前移動的結果,它也支撐/移動理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撐力與核心力量。但反過來說,有足夠的力量則不一定能達到。因為有力量如果沒有技巧,只是胡亂用力,速度當然游不出來,所以關鍵在於要把「支撐手不動」的概念落實在每一次的體能、技術與力量訓練當中。

--
下圖是依據 Ernest W. Maglischo, Swimming Fastest.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2003. p27.重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