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肌肉是內力,不是游泳前進的力量來源


若我們把身體移動時的力分為「內力」和「外力」,內力是靠自己身體的能量產生的內部力量,而外力是不用身體能量產生的外部力量。這兩種力還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它們所造成的效果:內力無法移動身體,只有外力可以。

不管任何運動,四肢的動作都只是內力。只有外力能移動身體。


比如說我們在太空中,不管四肢如何用力,只能移動肢體或轉動,而無法移動質心分毫。除非有另一位太空人從旁推你一下(外部力量),移動才會發生。

再以跑步為例,我們之所以會前進是因為身體的重心跑到支撐腳的前方,所以失去平衡才會向前,身體向前移動的力量來源是重力。重力,是最原始的外力來源。沒有它,我們無法移動。在月球上,重力只剩下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跑步的加速度也會變慢。

在跑步時內力也很重要,內力的工作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維持身體的正確姿勢,例如在高步頻下要維持上半身挺直(Run Tall),避免彎腰姿勢時臀部(重心)跑到後方去造成落地的剎車效應,這並不簡單,只要有在原地做過高步頻的人就知道,上半身會不自覺向前彎;第二種工作是快速把後腳拉回臀部下方,才能形成下一個支撐點。

談到游泳的話就會變得有點微妙。在水中我們的身體主要受到兩種外力:重力與浮力。

先談浮力。

我們直覺會認為游泳跟重力無關的原因是水的浮力撐起了身體。重力可以在較稀薄的空氣中發揮它向地心牽引的效果,但黏度較高的水可以阻止身體被重力下拉。但我們都知道,如果身體不維持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或是抓到可支撐體重的漂浮物,我們最終還是會沉到池底。

什麼是可以讓浮力發揮最大效應的身體位置呢?附圖中的「大字漂」,這個最有利的漂浮姿勢是臉朝下,四肢打開,雙手大約是朝十點半與一點半的方向延伸,雙腳則朝四點半與七點半的方向打開且盡量在水中放鬆。一般人在此姿勢下的浮力都會等於體重,所以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此時,支撐體重的是水的浮力,羅曼諾夫博士在書中把它簡稱為「浮力支撐」(Floating Support)

附圖翻拍自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pp. 268

若把身體的姿勢改成直立姿勢(軀幹與水面垂直),浮力支撐就會變小,若不搖擼也不打水,因為體重大於浮力,所以身體就會迅速下沉。

水中的浮力支撐是一種被動支撐。所以若想善用浮力,我們所要做的是「盡量無為」,盡量放鬆,順應自然的法則。然而,「向前游」與「漂浮在原地」的差別在於把身體的重量從被動的「浮力支撐」轉移到主動的「移動支撐」上。拿自行車來比喻的話,騎行時被動支撐體重的位置是車手把和座墊,主動支撐的位置在踏板,在騎行時我們要把車手把和座墊上的體重動態地分配左右腳的踏板上。游泳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把原本大多數由浮力支撐的體重,轉移到能幫我們移動的支撐點上面(移動支撐)。

游泳的移動支撐點在哪?如圖所示,在前伸臂的手掌上。

不管是任何運動都一樣,移動就是失衡,學習有效率地建立平衡與破壞平衡是成為一位游泳高手的關鍵。破壞大字漂的平衡很簡單,慢慢把你的右手抬出水面,右邊失重後體重會自動轉移到左邊,所以你的身體也開始笨拙地向左轉動。藉由抬起和降低右手的高度,你會很明顯地感受到平衡與失衡,每次改變上抬的高度時身體都會尋找新的平衡。

現在,改把雙臂朝頭前伸直,雙腳朝身後伸直(如附圖右側示意圖),這跟之前提到會快速下沉的直立姿勢很像,只不過身體位置改成與水面平行。現在,把頭和肩膀抬起。當你這麼做時,你的腿將開始下沉。

不管是抬手或抬頭,都會破壞平衡,造成轉動。抬右手時是向左轉,抬頭時是向上轉,腿部下沉。但這都跟前進沒有關係啊!

既然移動跟破壞平衡(失衡)有關係,那要在哪一種情況下失衡才會向前移動呢?不是向左轉、也不是向上轉,而是向前轉動的失衡。

如附圖右側的示意圖,右手入水前伸時,左手臂開始抬出水面;抬臂時身體的平衡被破壞,體重開始轉移到前伸臂上(也就是移動支撐)。此時前伸臂要做的事並非「拉」向身體,而是要維持一個穩固的支撐點,使上半身不至於因為抬臂而下沉。下沉的應該是移動支撐的手掌與前臂。手掌在身體下方尋找靜水,撐高胸部,當身體的質心通過支撐手的正上方時,手掌就必須立即抬臂開始進行失重,如此才能把體重轉移到新的支撐點上。如果此時體重已經不在支撐手上了還刻意推水,就會划空,對身體前進並沒有幫助。

從浮力轉移到前伸臂的體重愈多,水感扎實,身體前進的速度也會愈快。就像在騎行時把車手把和座墊的體重轉移到踏板上一樣,游泳加速的關鍵是把體重從浮力那邊轉移到支撐手上。

要做到這點有兩個要領:其一,要有更多比例的上半身露出出水面,轉肩提臂時出水的比例愈多,浮力愈小,前伸臂自然就要承擔更多的體重。其二,下半身不能沉,一沉體重就跑到後面去了,前伸臂就會空空如也,如此划手就只是把一團水往後划動,反而身體都不會動(手動,身體不動)。這跟我們追求的「手不動,身體動」剛好相反。

第二點正是自由式打水的主目的:使下半身浮起來。尤其是衝刺時,為了使手掌的支撐力道更大,需要把更多的體重轉移到前伸臂的手掌上,所以上半身必然需要浮出水面更多(注意看頂尖的游泳選手的整個背都會浮出水面),也就是說加速時上半身一定需要浮出更多水面,如此下半身就非常容易下沉,所以需要更用力打水使下半身保持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才行。

想像一下,若上半身沒有露出水面,或整個身體都沉在水裡, 因為體重大都由浮力支撐,所以前伸臂上的體重很小,只能透過主動划臂來把體重從浮力那搶過來,但因為搶到的體重有限,而且在水中受到水的阻擋,所以向前落下的速度會慢很多。

換句話說,前伸臂(移動支撐)上一定要有體重,才能形成支撐,從浮力支撐分配到移動支撐的體重愈多,支撐點愈穩固,如此手掌愈容易保持不動→身體才能有效向前進(手掌不動,身體動)。而前伸臂的體重正是我們透過內力(提臂與保持下半身與水面平行)從浮力搶過來的,當前伸臂有了體重之後,才能有效利用外力創造「向前轉動的失衡」,使身體向前落下。這裡,就是地心引力所扮演的角色了,因為沒有重力,身體就無法向前轉動。如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我們只能透過外力前進。

浮力這個外力只能被動支撐體重,重力這個外力才是向前游的動力來源。肌力這種內力只是用來承擔體重、維持身體姿勢與快速把手拉回轉換成下一個支撐點,並不是游泳前進的力量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