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前開始帶全馬訓練營以來,一開始最常見的問題是:這樣跑量真的夠嗎?會不會太少?你全馬PB多少?你帶出過哪些選手?……因為我個人沒有體育相關背景、成績並不突出,而且……年紀也不夠大,時常被質疑,但這也是帶訓練營這份工作最有趣的挑戰:建立信任感(逐步從先修課→測驗→巔峰期與用心的課程安排中取得大家的信任)。
這次的Garmin PB全馬訓練營,剛開始的課表量不多,速度也不快,但我裡面隱藏了重要的目的--開發加速技術的知覺……我知道很多學員是既困惑又懷疑的,例如信陞,他在十公里測試賽上的回饋單寫道:「其實一開始吃這個課表我是疑惑的。」
但他接著寫道:「...直到上上週的自測5k和今天的10K測驗,這兩次驗證,才讓我發現這個課表的神奇的地方。明明跑量不多,速度也不快,但是卻能讓我的速度重回到大學時期的巔峰,甚至更快。令我訝異的是今天一樣的路線,一樣的10K路跑,居然可以比之前更快。」
看到這樣的回饋,實在是一件很令人滿足的事,也很感謝他們在一開始就信任這份課表,我知道這不容易!
五個星期前在Garmin汐止總部的課程束後信陞跑來找我,說他很訝異練得比之前輕鬆但卻可以突破大學時的最佳成績,他覺得對年紀漸增與工作量很大的現在來說「很神奇」。問我為什麼其他校隊不這樣練?我當時沒有回答,因為很難講得清楚,但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
我可以瞭解他一開始有多麼困惑,如同他在專訪中說的:「在我的認知中,我認為對於增加短程距離速度的課表,就是要練習高質量的間歇課表。」在他從前的跑步訓練中,間歇400公尺維持每圈65秒,持續10~30趟是常有的模式,但在加入GarminPB班接觸科學化訓練後,一開始的基礎建立期,讓他很是懷疑「跑量這麼少與跑這麼慢的課表,真的會進步嗎?」但在進展訓練週期結束的10公里正式測驗中(訓練八週以後),跑出來的成績竟然回到大學巔峰時期的速度,全程依照體感不依賴手錶的比賽策略,讓他在最後得到36分50秒的好成績。
信陞專訪全文:http://my.garmin.com.tw/blog/archives/13414
最少跑步課表的日子是:
1600m×2
都規定大家不能跑到極速,要跑在先修課時所找到的個人化配速區間裡!
--
十年前要我這樣練這種既少量又不用練到要死要活的課表,我也沒信心。但因為學習,我開始更深入地瞭解「重質不重量」這句話所代表的深刻意涵,在博士的指導下我更瞭解如何提高運動員的「訓練品質」?「該怎麼做到?」是我腦中不斷反覆思考的問題。最後我所歸納的結論是:「訓練品質」的關鍵元素有三點:
1)技術與知覺
2)個人化配速區間
3)各種課表之間的搭配方式
訓練計畫的設計像是設計「個人化食譜」,同樣煮蕃茄義大利麵的食材都是義大利麵條、番茄、洋蔥、絞肉、鹽巴與胡椒。好的技術就像精心挑選的優良與新鮮食材,它是美味料理的根本,跑者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技術,訓練時知覺也必須是新鮮的才能保證品質,所以技術與知覺是運動訓練的核心;而個人化配速就像先調查每個人的口味;各種課表的搭配方式,就像食譜中的份量、調配方式與時機……等。
很謝謝信陞的信任,被人信任很愉快,被一開始覺得懷疑的人逐漸加深信任同時逐步建構信心的過程,更是這份工作最美妙的滋味了。
這次的Garmin PB全馬訓練營,剛開始的課表量不多,速度也不快,但我裡面隱藏了重要的目的--開發加速技術的知覺……我知道很多學員是既困惑又懷疑的,例如信陞,他在十公里測試賽上的回饋單寫道:「其實一開始吃這個課表我是疑惑的。」
但他接著寫道:「...直到上上週的自測5k和今天的10K測驗,這兩次驗證,才讓我發現這個課表的神奇的地方。明明跑量不多,速度也不快,但是卻能讓我的速度重回到大學時期的巔峰,甚至更快。令我訝異的是今天一樣的路線,一樣的10K路跑,居然可以比之前更快。」
看到這樣的回饋,實在是一件很令人滿足的事,也很感謝他們在一開始就信任這份課表,我知道這不容易!
五個星期前在Garmin汐止總部的課程束後信陞跑來找我,說他很訝異練得比之前輕鬆但卻可以突破大學時的最佳成績,他覺得對年紀漸增與工作量很大的現在來說「很神奇」。問我為什麼其他校隊不這樣練?我當時沒有回答,因為很難講得清楚,但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
我可以瞭解他一開始有多麼困惑,如同他在專訪中說的:「在我的認知中,我認為對於增加短程距離速度的課表,就是要練習高質量的間歇課表。」在他從前的跑步訓練中,間歇400公尺維持每圈65秒,持續10~30趟是常有的模式,但在加入GarminPB班接觸科學化訓練後,一開始的基礎建立期,讓他很是懷疑「跑量這麼少與跑這麼慢的課表,真的會進步嗎?」但在進展訓練週期結束的10公里正式測驗中(訓練八週以後),跑出來的成績竟然回到大學巔峰時期的速度,全程依照體感不依賴手錶的比賽策略,讓他在最後得到36分50秒的好成績。
信陞專訪全文:http://my.garmin.com.tw/blog/archives/13414
--
我可以理解他的困惑,因為四週的基礎期中強度最大的跑步課表只有:
8K+
200m×5+
400m×5+
800m×1
我可以理解他的困惑,因為四週的基礎期中強度最大的跑步課表只有:
8K+
200m×5+
400m×5+
800m×1
最少跑步課表的日子是:
1600m×2
都規定大家不能跑到極速,要跑在先修課時所找到的個人化配速區間裡!
--
十年前要我這樣練這種既少量又不用練到要死要活的課表,我也沒信心。但因為學習,我開始更深入地瞭解「重質不重量」這句話所代表的深刻意涵,在博士的指導下我更瞭解如何提高運動員的「訓練品質」?「該怎麼做到?」是我腦中不斷反覆思考的問題。最後我所歸納的結論是:「訓練品質」的關鍵元素有三點:
1)技術與知覺
2)個人化配速區間
3)各種課表之間的搭配方式
訓練計畫的設計像是設計「個人化食譜」,同樣煮蕃茄義大利麵的食材都是義大利麵條、番茄、洋蔥、絞肉、鹽巴與胡椒。好的技術就像精心挑選的優良與新鮮食材,它是美味料理的根本,跑者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技術,訓練時知覺也必須是新鮮的才能保證品質,所以技術與知覺是運動訓練的核心;而個人化配速就像先調查每個人的口味;各種課表的搭配方式,就像食譜中的份量、調配方式與時機……等。
很謝謝信陞的信任,被人信任很愉快,被一開始覺得懷疑的人逐漸加深信任同時逐步建構信心的過程,更是這份工作最美妙的滋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