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完美與標準


昨天早上有機會看了幾場奧運的游泳比賽,美國泳將姬蒂.雷德基(Katie Ledecky)在兩百公尺決賽中取得金牌。這是她在取得四百公尺自由式冠軍之後的第二面奧運金牌。她同時也是女子四百自、八百自與一千五百自的世界紀錄保持人。昨天拿到兩百自的奧運冠軍後,姬蒂成為了當世自由式中、長距離的女霸主。但她的泳姿在非專業游泳的人看來似乎並不完美,因為她的動作並不對稱-單邊換氣,而且在換氣時右肩會出水特別高。但就POSE METHOD的技術理論看來,她的動作卻接近完美無瑕。


【圖】為姬蒂的自由式泳姿,她在換氣時,右肩上抬出水的高度比左肩明顯高出許多。

因為一般人對於「完美」的理解中常會把「平衡」當作標準之一。但POSE METHOD對於完美動作的標準的界義是:最能有效利用體重來落下的關鍵姿勢,以及快速轉換回到關該鍵姿勢的速度。博士在Pose Method of Triatholn Techniques這本書中花了近五萬字的篇幅在解釋游泳的標準姿勢與訓練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之後有機會再分享,這邊想趁機來討論的是:「完美」與「標準」的關係。


標準不同時,對完美的見解也不同。但重點來了,當「完美的標準」不同時,教學與訓練的方法也會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Different Idea → Different Standard → Different Method


跑步、騎車和游泳一直都是人類最原始的活動,在進行教學時,探究「完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而這個問題可以再更進一步精化成「什麼是完美的標準?」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學習與訓練的方向。

換個方式說,如果答案錯誤,訓練也會朝錯誤的方向前進。

標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世界的法則,另一類是人類所定義的規定。前者的標準像是物理的牛頓運動定律或數學中的定理,後者則像是「紅燈停、綠燈行」這類人所定義出來的規定。

就算運動科學已經如此發達,當我們從物理與力學的角度來看這三項運動時,我們會發現過去對於游、騎、跑的「完美動作」都未曾定義出一套客觀理性的標準,只存在各種主觀的意見。

沒有標準,就沒有教學架構,沒有架構就沒有明確的教學方法。有了架構作為基礎之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開發新知、建立流程與傳授知識給學生。

因此當過去對於這游、騎、跑的「技術」都沒有設立標準時,教練就不知從何教起,選手也沒有學習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長久以來,游、騎、跑動作教學的目標一直都是模糊不定的……。

設立技術動作的客觀「標準」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沒有標準,就無法知道誰的動作偏差多少,我們只能說「他/她的動作看起來怪怪的!」或是像朋友說「這位女選手(姬蒂.雷德基)的動作看起來不太對稱,怎麼還可以游到冠軍」一樣。

如果不了解,就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沒有客觀的標準和偏差,就像沒有基準線一樣,教練與運動員就無法進行動作上的修正,教學活動也會無法準確有效的執行。

天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跟學生曾經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學生問達利:「如果達到完美了,之後該怎麼辦。」他回說:「不用擔心完美之後的事,因為你永遠也無法達到。」

學習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們的觀念、想法與知覺都會不斷進步,就像一山還有一山高,學無止盡,每一個高原都是下一個新發現的起點。每到達一個新的境界,我們都會對真理與自己有新的認識,這個過程都在反映古希臘的這句人生哲言:「認識你自己」。

在人類的歷史中,「追求完美」一直跟「認識自己」一樣是既重要又具挑戰性的課題。完美一詞,牽涉到一系列既複雜又深遠的主題,而且這些主題有時反而使人感到迷惑。「到底游、騎、跑的完美技術是什麼?」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實在比一般耐力運動愛好者所認為的要高出太多了。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正是所有耐力運動員們之所以可以不斷突破世界紀錄的主因。因為人類的體能和肌力是受到先天基因的限制,但知覺與技術卻是沒有極限的。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來,只要有機會我就會一直跟別人分享羅曼諾夫博士所著的Pose Method of Triatholn Techniques這本書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他「發現」了自然的客觀標準(不是新的發明),而且清楚把它理論化、架構化……同時又把教學流程具體脈絡化。

這本書的重要性被埋沒太久了,自二〇〇八年出版後一直沒受到太多的關注,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盡量讓對耐力運動感興趣的華人對游、騎、跑的完美標準能有更具體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