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科學=哲學+數學 (哲學優先)

昨晚跟山姆線上討論科學化訓練的內涵。關於科學化訓練中的「科學」是由哲學和數學組成的這個想法,愈來愈明確。科學化的本質是「量化」沒錯,因為沒有數字,基本上訓練談不上科學,但若只看重數字,只是把一些專有名詞、專業術語拿來用,堆疊術語與數據,而忽略邏輯,那就造成訓練沒有「脈絡」、沒有「架構」,東一塊、西一塊;或是沒有中心思想,因為沒有形塑出自己的訓練哲學。

訓練要有架構(架構是指不受時間影響的空間性,不管時代怎麼變都會一樣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建構起來),還要有脈絡(脈絡是指時間性的,週期化訓練即是時間性的脈絡),必須花時間把自己學會的東西整合起來,要理順、要先形塑出一個「不變的」中心思想來(自己的訓練哲學),這是很痛苦的一個過程,因為學的東西一定會有矛盾,如何把心中矛盾的部分辯證清楚,找出因果關係,或把自己學的東西理順,都需要「哲學」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博士簡稱為PhD(Doctor of Philosophy),博士並非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指人要像百科全書一樣很博學,而是可以能把該領域的知識理順,要有處處都「通了」的感覺。

所以科學化訓練不容易,要先懂在自己鑽研領域中每一個概念該如何數據化,再懂得解讀每一個數據背後的意義與價值。但數據只是一條腿,要進入真正的科學化訓練,除了數據(量化)之外,還要能把理論與訓練法進行架構化與脈絡化。有了數學與哲學這兩條腿,科學化訓練才走得起來。理論都走順了,數據也愈來愈熟了,才能真正把科學拿來幫助運動愛好者/選手。

不論是科學、哲學或數學,都是工具,要拿來用。工具是死的,意思是變化不大的意思,但應用的場景卻變化無窮。所以在訓練這個領域,看起來好像一直有新東西出來,新的理論、新的訓練法,但其實新出來的都是應用層的知識,本質性的知識是不變的(會變的知識就無法被歸類為本質),而科學化訓練裡的「科學」指的正是不會變易的本質性的知識,它可以是規律、也可以是結構,而且是可以用文字或數學式表達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