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與科學化訓練

鐵人三項對我來說不只是運動,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網頁

  • 首頁
  • KuoFeng File
  • KuoFeng Coaching System 教練培訓
  • 訓練系統討論區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最終對於『全馬PB班』有什麼期待?

從2015年的上海訓練營至今年年初剛結束的全馬PB訓練營,已經是第五次跟Garmin合作訓練營了。今年比較特別之處是訓練營結束之後,還在Garmin總部跟校長Jason、班主任小奈、其他教練、助教與學員們共聚一堂,以座談會的形式討論這四個月以來的訓練與比賽的心路歷程,而我自己也簡單分享設計訓練營課程時的理念、目標與方法論。

前幾天接到校長和班主任的來訊,希望我針對訓練營、檢討會與這五次帶訓練營的經驗來寫一篇分享文章。主題有點大,所以在書寫與整理的過程中,文章也愈來愈長……最後整理了五個大標與兩個小節:

一:【最終對於『全馬PB班』有什麼期待?】

二:【科學化訓練的定義與設計課表的檢查清單】

三:【訓練營的重要原則】
→【舊生為何練得比較差?】
→【課表的框架有其獨特性,無法從善如流的原因?】

四:【整體跑步實力變強的關鍵在於?】

五:【期待跑步訓練營的模式在台灣遍地開花】

有興趣帶訓練營的教練或參加訓練營的跑者可以參考:
https://rocky549.blogspot.com/2018/02/garmin-pb.html
張貼者: 徐國峰 Hsu Kuo Feng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書寫/閱讀, 訓練知識, 訓練營, 運動產業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Garmin PB班的之後:漫談訓練法、理念與期待



從2015年的上海訓練營至今年年初剛結束的全馬PB訓練營,已經是第五次跟Garmin合作訓練營了。今年比較特別之處是訓練營結束之後,還在Garmin總部跟校長、班主任、教練、助教與學員們共聚一堂,以座談會的形式討論這四個月以來的訓練與比賽的心路歷程,而我自己也簡單分享設計訓練營課程時的理念、目標與方法論。

前幾天接到Jason的來訊,希望我針對訓練營、檢討會與這五次帶訓練營的經驗來寫一篇分享文章。主題有點大,所以在書寫與整理的過程中,文章也愈來愈長……

我想先從去年訓練營結束後運動筆記的編輯(禹志)所提到的問題開始,他問道:「集結了這麼多人力與資源,最終對於『全馬PB班』有什麼期待?」我說:「期待就是期望自己和跑者們都沒有期待。」雖然整個訓練營最終的目標是破PB,但在整個訓練的過程中我盡可能地引導學員們避免想到PB這件事情,盡量把學員們的注意力引到跑步本身,把「心」專注在每天的課表上。

我期待著學員在訓練營結束後能跟我分享的是「沒有想到能跑得這麼好」、「沒有想到可以大幅突破 PB」;我期待的是在這個訓練營中實踐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設計訓練營課程時的目標。

關於這個目標,我想再次分享丹麥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的一句話:
「我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各寫一點。」
在這課堂上,我想方設法地引導跑者在訓練時忘掉PB、忘掉目標、不再期待,在心裡上要像作家由迪內森說的一樣:「表現好不帶太多希望,表現不好也不用過度絕望,每天各跑一點就好!」

【科學化訓練的定義與設計課表的檢查清單】

接著重點就是「每天各跑一點」的這一點,到底該如何拿捏。我對科學化訓練的定義是:「用最少的訓練量來達到相同的效果」(這當然是基於我個人主觀的定義)。在安排課表時,我不斷反問自己的是:「(訓練量)能不能再少一點?」

訓練量(Training Volume) = 訓練強度(Intensity) × 訓練長度(Duration) 

訓練量「多」與「少」的拿捏是數學問題,所以量化的工作很重要,而量化又是課表個人化與週期化的基礎。在訓練營中透過Garmin跑錶量軟體的協助,我們所「量化」的有:最大心率、安靜心率、心率區間、跑力與配速區間……等。

「個人化」的是各跑者的訓練強度,我們分為心率區間與配速區間,在「訓練量」的個人化上則分成三等:大猴子/中猴子/小猴子(此概念出自《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頁219開始的〈第四篇追求極限:大猴子/小猴子)。

最後是週期化,每週期的訓練量都要經過壓力計算(也就是量化Training Volume),也必須為每個小週期設定測驗項目、週期化目標與定期減量。 下面分享自己在設計週期化課表時的檢查清單:
  • 大週期的目標在哪? 
  • 該小週期的目標在哪?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 最大量要加到多少?何時減量?要減多少?(前述的量化工作,先用數字思考) 
  • 最後,量還可以再減嗎?需要練這麼多嗎?再減少一點是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怎麼做? 
  • 會不會太過科學與理論化,事實上素人跑者無法執行?(尤其是針對業餘跑者,特別需要慮到這一點) 

【訓練營的重要原則】

除了檢查清單之外,對於訓練營中重要「原則」的堅持是必須透過整個團隊一貫執行的,重要原則如下:
  • 必須先設定明確的目標賽事。 
    • 目標不明確,就無法讓一群人共同跑向目標,一起吃課表、一起完成它,一起互相激勵與打氣。跑步看似是一個非常孤獨的運動,不過一個人訓練卻很難進步與突破,一定要在某一個場域內互相刺激,卻又不能產生競爭意識,而是要創造「合作意識」,互相激勵變強,Garmin Sports 這個平台群組功能與達成率的機制,正是創造跑者們合作意識最適合的系統。但前提是目標賽事要先設定好。 
  • 參加訓練營期間,除了教練指定的測驗與訓練賽之外,不能參加其他比賽。 
    • 馬拉松需要的除了是身體上「強」,在賽場上也需要有強韌的心志。強迫學員不參加其他比賽,是一種心志訓練。當然,從週期化訓練的角度來看,吃完全部課表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在於「持續性」,訓練營期間若參加其他比賽,不只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也會使後續的訓練效益大打折扣。如果一位跑者竭盡全力完成一場比賽,比賽前需要做調整,結束後還恢復。這影響的不只有比賽那一天,而是打亂了好幾週的訓練,使整體的訓練計畫與安排受到影響。 
  • 只能有一份課表 (變動的只能是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 訓練的「氛圍」是訓練品質與成效的關鍵。如果在同一個訓練團隊中劃分兩分,甚至三分不同框架的課表,會造成混亂,因為當教練在課堂或網路上「講解課表」目標與重心時,勢必會因框架不同而造成衝突,所以不管訓練營的程度差多少,都只能有一份課表,只要針對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進行個人化即可。 
  • 不能只從科學與理論出發,課表在執行面上,對跑者而言必須可執行、可操作。 
    • 例如訓練量只想到理論上該練量,但跑者根本沒有時間完成;或是設計的肌力訓練動作需要太多器材使跑者不易完成課表,造成額外的心理負擔。 
  • 課程中盡量不涉及課表設計的邏輯,只講目標與訓練方法。 
    • 下面【舊生為何練得比較差?】一節中另撰文說明理由。
  • 課表的目標在提升「開發跑步技術的知覺」。
    • 換另一種說法是在提高訓練品質、提升不同速度下的技巧,主要目標不是體力(體能與肌力),體力也會進步,但要讓它被動進步。見下面【課表的框架有其獨特性,無法從善如流】一節中另撰文說明理由 

【舊生為何練得比較差?】

冠廷(助教)曾在訓練營結束後提出一個問題:「我不懂的是去年的學姐們,為何這次沒有跑好呢?」這幾年來我也一直注意到同樣的情況:不只是學姐,很多舊生(重複第二次參加訓練營的跑者)都沒跑好,這在連三屆的上海全馬訓練營(2015~2017)中也出現同樣的情況。

我發現主因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舊生知道得太多了!」當學會太多關於訓練的相關知識時,就無法專注在「訓練」本身,而是會一直思考「訓練的相關理論」與產生各種質疑。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個人身上。後來我才了解到「教練」與「選手」必須要分開成兩個角色最重要的原因也在這邊。教練是support,負責思考、設計、找出問題;選手是action,只要專心負責訓練與執行教練的指示。若選手「想太多」就會練不好。

當我問Jackey(助教):「從助教的角度來看,你看到學員在訓練時碰到什麼問題?」他回覆:「大致上沒看到太大問題,反而是覺得身為助教自己對學員付出不足,感到不好意思!下次應該只會選擇其中一個角色扮演。」Jackey這種感到「不好意思」的心情會影響到他訓練的品質。所以當我看到去年的學員–柏棠選擇當一個純學員時,我是很高興的,因為他去年沒跑好,我很希望他這次能專心訓練。柏棠也的確做到了。

我希望引導學員在訓練營中能像李凱萍的想法一樣:「這是第三次吃週期化課表, 這次學到最大的除了是課表外的各種技術外,也更深層認識了課表的意義……就是(技術)動作不懂的地方要追根究柢問清楚外, 課表安排不用追根究柢。全部按照規矩吃掉,身體是誠實的,他會幫你記錄。當比賽時,該懂的就會懂了!」(上述為凱萍於渣打馬賽後在回饋單留下的話,她此次進步很多:06:33→04:08) 當然,我想要檢討的重點是這次的引導方式,為何無法讓大部分的學員都像凱萍這樣想。所以在我之後的其他訓練營中我會朝這個方向來思考:引導學員更專注在(每個課表與週期的)「訓練目標」與(跑步力量與技術)「動作的正確性」上面,專注在WHAT goal與HOW to achieve the goal的學問上。反過來說,另外一門我負責的教練認證課程,不管主題是課表、體能、肌力與技術相關的,則以引導大家專注在WHY的本質性、原理性、邏輯性的問題來討論為主要側重點。

因為懂得比較多時,經驗與知識會成為包袱。這點我個人深有體會,在訓練時只要確立關鍵的核心概念即可,不要針對學問的細節太講究,訓練過程中若太過深入鑽研道理而非訓練本身,反而會練不好。金庸曾以《俠客行》這部小說來闡述同樣的觀點,小說的主角–石中堅是一個不識字也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但最後反而領略到了俠客島石洞中上乘武功的真諦,小說中歷年來眾多學問廣博、才華洋溢的高手與名士,反倒鑽進文字與學問上的細節,看不到全貌,就像鑽入牛角尖走不出來一樣。這個觀點在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 )所著的《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中有更精闢的理論闡述。

當我想通後才瞭解到「不要講太多課表設計的理論」這點在訓練「菁英跑者」時是何其重要。

會發現這件重大結論的關鍵契機,還跟我三年前同時接到「教練培訓」 vs 「訓練跑者」這兩類工作有關。我在想:要分享的知識都一樣,但同時教這兩種族群時「教學上的差別在哪?」這是我開始擔任這兩種工作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的結論是:前者偏重「Why」的學問,要一直去討論課表背後設計的理由;但後者偏重「What」 is the Goal of this cycle,以及「How」 to achieve this goal,比較著重在目標與執行目標的方法上。原本我會混在一起,把課表的設計原由講清楚,但從第三次Garmin PB訓練營時我就開始試著改變,在訓練營中盡量不講「Why」的學問(當然多少會提一點,不可能完全不講,但盡量減少)。因為我發現在訓練選手時,解釋太多反而會降低訓練的品質。尤其愈頂尖的選手,愈需要高度開發知覺的選手,更不該讓他/她「想」太多,反而會使他/她「做」不好。仔細反省過去的經驗,之前接觸的幾位較頂尖的跑者都被我講道理講到練不好了。所以從北京營之後我一直試著改變,不要在訓練營中講太多道理,但有時還是會忍不住,或有人問時還是會講太多。目的是讓大家專心在訓練本身以及「What」與「How」的問題上面。

教練 vs 選手。教練負責思考(邏輯與計畫)的工作,選手負責執行(聽命行事)的工作。關於訓練營中的分組教練,我也想讓大家聚焦在怎麼做到好的動作、如何避免受傷、如何監控疲勞與避免過度訓練、如何替學員做心理建設……等「幫助學員達到階段性訓練目標」的問題上。

關於這個論點,最後我想援用《論語.泰伯篇》中曾記載孔子歷代以來都備受爭議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白話的意思可以解讀成:有些時候人民只要差遣他們就好了,不可以使他們知道理由。很多人認為這句話證明了孔子不民主,認同愚民政策。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卻不這麼認為,他在《論語別裁》一書中提到:「事實上對於一般人,有時候只可以要他去做,無法教他知道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這是我根據幾十年的經驗來的。到今天為止,我是這樣的看法,也許明天更聰明一點,再改變也說不定。不過到今天為止,據我所瞭解,有些人如果要他去做事,先把一切計畫理由告訴他,他去做起來一定很糟糕。好像帶部隊,下命令,三百公尺,限五十秒跑到,跑得到有獎,跑不到處罰。結果跑到了,獎賞他就是了,他一定非常高興。如先告訴他理由,什麼政治學,什麼心理學、什麼學什麼學的,結果他跑到半路上研究起心理學、政治學來了,目標達不到了。據此回轉來一想,孔子的話絕對的對,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愚民政策。」(南懷瑾述著;蔡策記錄:《論語別裁》,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2004年出版,頁605~606)


【課表的框架有其獨特性,無法從善如流的原因?】

課表沒有好/壞的二分法,每份課表底下都有自成體系的邏輯(我想大家也都瞭解,只是再強調一次)。

我對「課表邏輯」的解讀是「底」與「框架」的意象,【在設定好的框架下,並不能從善如流】,也就是說:無法把別的課表中「善」的部分直接拿來用,那一定會出問題 (就像承鴻用了Nike4%的跑鞋覺得小腿省力了,但大腿內側變硬了所以跑不出最佳表現一樣,也許鞋子在科學家的眼中是很好的,但跟承鴻這個人無法組裝在一起),某個部分「善」不代表整體組裝得起來,必須考慮到整體性、一貫性,所以必須先知道每一種課表「底」下的課表「框架」。我一開始研究的是Authur Lydia,接著研究的是Jack Daniels, Hansons, Maffetone, Tim Noakes,,都非常的有趣,框架不完全一樣,但有重疊的地方。

以馬拉松訓練而言,連結「心志」的是「體能」和「技術」,所以「大框架」可以分成:
  • 【以體能為主】跑步訓練的體能框架下,目前有幾個不同的主流框架,如下: 
    • 包括與Authur Lydia一脈相傳的”Hansons Marathon Method”、”Jack Danials’ Running Formula”都是,這兩本書都把仔細說明了體能訓練中所強調的生理機制,像是快縮/慢縮肌、2A型白肌轉紅肌的現象、粒腺體、乳酸、最大攝氧量的變化跟訓練強度之間的連結……等,而且這兩種「方法」最一致的地方都是以「里程數」和「配速」為課表的主要變數。”Hansons Marathon Method”的大陸譯者–王曉剛也曾來考過姿勢跑法的教練,我們曾在課後討論過這本書(我的簡體譯版就是他簽名送的,不同於其他運動作品的譯作,譯得非常流暢、易讀易解,非常薦),我們也都很喜歡漢森教練的訓練法。 
    • 另一個獨樹一格的體能框架是Maffetone的”The Big Book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d Racing”,他成名是因為Maffetone博士所訓練的選手Mark Allen在他的調教下連續獲得六屆夏威夷IRONMAN世界錦標賽的冠軍。他的訓練方法最大的特色被簡稱為MAF180,強調大量的訓練都必須「180-年齡」的心率以下進行訓練,是最早提倡心率訓練的教練之一。也強調營養的重要性,也是「低碳/生酮飲食」最早的提出者之一。 
    • 上面是客觀的分析;下面是我個人的主觀意見:我認為系統性最強的,還是丹尼爾博士的框架,所以最後選擇了以他做為鑽研的對象(這就純粹是個人主觀性的意見了)。為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的理論,我反覆閱讀不少遍(把他的著作從第一個字撰打到最後一個字),甚至開始翻譯,也因為翻譯的關係又反反覆覆地咀嚼,也實際用他的邏輯開課表訓練過不少人,所以最後,最熟的就是丹尼爾博士的訓練體系。 
    • 以上的邏輯框架都是建立在體能上,有重疊的部分,只是「方法進路」不同。其中多少都有提到技術(跑步經濟性),但都只是輔助,或者更精確地說,以上教練都認為:跑步技術(經濟性)是在體能訓練下會「被動」變強的能力。 
  • 【以技術為主】跑步的訓練。
    • Pose Method獨樹一格,是一種以「技術」為主要訓練框架,從表面上來看來,它的訓練邏輯跟體能為主的框架看似完全相反:體能是在技術與知覺開發下會「被動」變強的能力 (但本質上仍是在同一條心志→體能→肌力→技術→運動表現的訓練邏輯上)。要以技術為主的框架來思考馬拉松這項被認為是體能訓練的運動會比較難理解,用比喻來說:該框架認為自身潛能好比最後的一道「竅門」,這道「竅門」必須夠大夠通順,才能把體能與肌力發揮出來,成為運動表現。所以體能與肌力(體力)當然後重要,體力不足當然別提運動表現,但有了體力之後,必須靠技術來發揮。簡單來說:在安排訓練計畫時,要同時考慮這三者以及認清這三者的階層關係。當你專心在開發不同的技術知覺時,體能與肌力也會被動跟上。這即是第二屆PB班課表的主要邏輯。這跟體能為主的框架在表面上看來完全相反,所以我才會說「無法混合」,也無法拿體能框架中之善來用在這裡。 
  • 【以肌力為主】”Run less, Run Faster”這本書強調一週三練,看起來接近以交叉的肌力訓練為主軸。 

我過去好幾年來,都是以「體能」為主心骨在開設訓練計畫(技術、肌力與心志為輔)。但我了解到上述的問題點在於這些跑者的體能都很好了,甚至很多人的體能好到都無法再進步了。所以,以體能為主的訓練效果就有限了。實力比較好的跑者,要讓他們再進步,以體能為框架的話,方法似乎只剩一途了:增加訓練量 (ps:訓練量=強度×時間)。像是漢森和丹尼爾的書中都是以實力的高低來建議訓練里程數,實力愈好的跑者,跑量要跟著增加。丹尼爾的全馬課表中從最低週跑量64公里,一路升到接近190公里。

在我個人還是鐵人選手的時期,曾連續三年進實驗室量測最大攝氧量(當運科教授的受試者),測得的數據都是68ml/min/kg,那時我問教授:「為什麼我三項的成績都大幅進步了,但攝氧量都沒變!」(三年內我的十公里從41分進步到34分50秒)。教授說:應該是你運動的經濟性變好了。當時,我才知道運動經濟性的定義是:在相同的攝氧量下速度變快!我也才知道最大攝氧量是先天就決定好了,但運動經濟性卻看來可以一直往上提升。當時我還是選手,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底。

去年開始接觸到以技術為主的課表框架也看到了驚人的成效之後,我看到了我一直想要的寶藏。所以我想再花幾年的時間專心跟著羅曼諾夫博士學習這個框架。所以,在跟校長Jason討論過後,2017年的課表才會採用《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一書〈第四篇:訓練計畫〉中所設計的範本為框架。原本不打算改變,因為我知道2016年的課表經過三年來(大陸)數百位訓練營學員的測試、回饋與修改,所以我對它的安排十分有自信。2015年第一次在上海舉辦訓練營時就是以體能框架為主,成效可參考這篇文章。

但那份課表有個大缺陷是我一直無法克服的:那就是許多三小時附近的跑者(3:10~2:45),重練這份課表之後一直無法獲得有效的提升。大概就是50%進步 50%退步,成果一直比較隨機。前段班跑者的進步比例大約就五成左右,而我個人最在意這個等級的跑者!!!但原本全馬PB在320以上的跑者 (只要有八成的課表達成率的話)破PB的比例可以達到接近九成五。我知道「質重於量」是關鍵。所以對這類跑者而言的重點在提升「訓練的品質」。但怎麼提升?提升訓練品質的課表該怎麼開?2017年以前我也是模糊的,直到2017年的上海馬拉松訓練營期間擔任執行教練(羅曼諾夫博士是主教練)時,我看到了方向,也看到了如何使3小時20分以內的跑者提升成績的課表,最後的結果是:原本九位全馬最佳在3小時20分以內的跑者100%都進步了,(幫助四位跑者道次破三、其中有三位原本PB已在三小時以內,也全都進步了)。2017年在上海以技術框架為主,訓練成效可參考這篇。

我知道第一屆的課表對3小時20分以上的跑者很有幫助,也簡單、不複雜,這類跑者也是訓練營中的多數,可是又看到舊生(與助教)以及我最想訓練的3小時附近的跑者,我很想改變。但在一個訓練營中不可能開設兩種邏輯的課表,我只能選擇一份!!不然會造成混亂……

當我正在掙扎著是否要改變時,看到了RQ在APPWORK的導師之一Jamie在臉書發表的一段話:「成功經驗就像火箭推進器一樣,把你推到一個高度後就必須脫離,否則它就會變成你的累贅。」

我印象很深刻,看到這句話與跟Jason討論過後,我就下定決心改變了。這也是最何第二屆訓練營的課表會跟第一屆完全不一樣的原因。

經過這兩年,針對2018年Garmin 全馬PB班課表該選用哪一個框架呢?幾經過考量後……說實話,我覺得第一屆的PB班課表架構(以體能為主)會比較適合這種大型訓練營,但我個人目前的興趣所在是在技術框架上……!這也是我期待2018年的總教練可以換人接手的原因之一。



【整體跑步實力變強的關鍵在於?】

兩年前我曾寫過兩篇文章〈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這篇文章是在介紹《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的核心問題「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這本書的作者芬恩在幾年後寫下另一本介紹日本跑步文化的《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這兩本書都是在說明這位英國記者(也是一位認真的跑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的結論:肯亞與日本這兩大跑步強國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基因,而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獨特的跑步文化。


《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這本書的創作緣由是從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開始,這一段影片是日本上尾市舉辦的一場半馬賽的終點錄影,它引起了芬恩強烈的興趣,甚至促使他全家都搬到日本去住了半年,只為了找出影片背後的祕密。

激發作者到日本去的影片連結。

看似平凡無奇的終點攝影紀錄影片,一般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瞭解背景的人,可能會像芬恩一樣嚇了一大跳。

日本的上尾市是位於東京北邊的一個效區小市鎮,在這場上尾的半馬賽中的前五名幾乎同時以六十二分三十六秒的成績衝進終點線。但精彩的是在接下發生的事……那天早上總共有十八位跑者以低於六十三分的成績完成比賽,而這僅僅是在日本真正厲害的好手並沒有到齊的「一場」比賽而已。相較之下,二〇一三年一整年,全英國只有一個人跑出這樣的半馬成績。而在美國全年當中,也只有二十一人做得到。在日本,竟然在一場比賽中就有十八人跑進六十三分。

而且這場比賽的第一百名,是以六十四分四十九秒完賽。這個成績足以讓他得到二〇一三年全英國半馬賽的第八名;若是在許多歐洲國家,他簡直可以榮登全國冠軍了。(拿台灣的成績作比較的話,台灣半馬紀錄保持人蔣介文的紀錄是:1小時03分46秒,當天一場比賽中就有35個人破了台灣紀錄。)

所以,作者在書中寫到:「日本很有事。我去日本的任務,就是要發現其中的祕密。」

在這本書,作者認為日本長跑實力之所以強大,並非科學化訓練,當然更非日本人有異於其他國家的長跑基因,文化才是一個國家運動實力強盛的關鍵。如果沒有正向的跑步文化,不管基因或科學化訓練再好都沒有用。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高科技人才一樣,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來互相競爭與激勵。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更沒有優質的賽事來作為他們表現的舞台,更因為跑者在台灣的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以馬拉松來說,日本的實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肯亞和衣索匹亞。引用本書裡的一段話:「二〇一三年,沒有一位英國選手能在馬拉松賽中跑進兩小時十五分。在美國,有十二位男子選手跑出這項成績。但在日本,一個人口不到美國一半的國家,跑出這項成績的男子選手數是五十二人,超過美國的四倍。」

「為什麼這麼小的一個亞洲國家的跑步實力可以如此強大,甚至比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強呢?」這是芬恩在看到那段上尾市半馬賽終點前的紀錄影片後所提出的問題,經過這本書的梳理,他認為日本跑者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深厚的長跑文化與制度。

「文化」是整體跑步實力變強的關鍵,而「訓練營」是這種變強文化的根基……我想要看到台灣的跑步實力變強。在這幾年來,我深深體驗到:變強的關鍵在「文化」,而文化不能只有科學化訓練而已,還必須跟產業緊密結合,這正是我很敬佩Garmin的地方。 (就這幾年對國內外運動文化的觀察,我知道跑步文化的建立該怎麼做,私下也正在進行一些文化打底工作,這份幕後的工作很花時間和精力,雖然不一定100%有幫助,但卻是我真正興趣之所在,所以這也是我想退下來的主因。


【期待跑步訓練營的模式在台灣遍地開花】

渣打馬當天跟冠廷、政寧在賽道旁加油時,我們也談到臺灣已看到各品牌在辦訓練營,這正是我和Jason很想看到的事,因為這是「跑步+變強的文化」正在起步的徵兆。

要讓台灣整體的運動實力變得更強,絕對不是仰賴政府、依靠任何人,而是要靠運動員與教練「自立」。從民間的力量著手,「訓練營」與「商業模式」的建立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肯亞與日本跑步實力之所以能如此強大,並非靠著天生的基因,而是靠著長期累積的長跑文化,以及完整的訓練營/俱樂部制度 (優良的跑步文化與商業模式就像篩子,長期下來可以把優良的跑步基因給篩選出來)。2016年運筆在採訪時我曾提到:「試著想想看如果台灣同時有 5-10 個類似像 Garmin 這樣的專業跑步訓練營,對台灣的跑步實力將會造成什麼影響?」而2017年的台灣真的已經有好幾個大型訓練營 (除了Garmin之外還有Nike、UnderArmour、New Balance等)。

訓練營變多之後,接著深厚跑步文化的第二個重要力量來源是:「產業」興盛:也就是很多人靠跑步吃飯。要興盛,軟硬體之間一定要合作。如Jason所說:「不讓大家花錢的事Garmin做(推廣),我把這個風潮推起來,讓各位教練可以開課收錢,可以養活自己,這就是後面的意義」。

商業模式。目前台灣的訓練營都是與行銷活動結合,要連續舉辦數年、能不斷培養長跑人才,這其中有太多的未知數。所以需要人才、制度與商業模式並進。首先要有教練願意做這樣長期耕耘的事,再來要建立完整的訓練營制度,最後是跑者們也要願意為這項專業與課程付費,讓教練們有足夠的資源生存,才能使制度延續下去。

但若沒有教育與訓練營,很難讓跑步教練有飯吃;沒有很多跑步教練投入,很難開始訓練頂尖的業餘運動員。所以訓練營是根基,訓練營一定要更多。在這個根基上,正跟Garmin要推的Garmin Sports相契合,因為推廣GS剛好可以促成很多的訓練營,先把訓練營做多做大,之後讓愈來愈多人靠跑步吃飯,產生興趣,文化才會慢慢深化。就好比美國的棒球、籃球、美式足球文化都是根基上龐大的產業之上。

談回「Garmin全馬PB班」這個訓練營,它是臺灣訓練營的起始者、發動者,不管是誰主導,我期待它變成台灣最優質的訓練營,這也是我們成立這個檢討組的主要原因。大家一起合作,把「Garmin全馬PB班」變成臺灣訓練營的領頭羊,而「最優質的訓練營」這個目標唯有緊密的團隊合作才辦得到,就像今年。

期待以「訓練營」為主的訓練模式,不只能持續下去,也能在台灣多個地點遍地開花。


張貼者: 徐國峰 Hsu Kuo Feng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書寫/閱讀, 訓練雜思, 運動產業, 課程/活動/賽事訊息, PoseMethod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此部落格不提供線上諮詢服務

此部落格僅是個人研究、訓練與心得分享,不提供諮詢服務。有任何問題請至「KuoFeng Coaching System」討論。

演講/課程或其他工作邀約,
台灣請洽 shannon:shasha0505@gmail.com
大陸請洽 eric:eric.hsu@rq.run

總網頁瀏覽量

徐國峰臉書專頁

徐國峰臉書專頁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
徐國峰著,臉譜:2019年7月出版

《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徐國峰、莊茗傑著,台北市:臉譜出版,2016年出版

《體能!肌力!技術!心志!全方位的科學化馬拉松訓練》

《體能!肌力!技術!心志!全方位的科學化馬拉松訓練》
徐國峰、羅譽寅著,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15年04月29日出版

《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

《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
強尼.帕克Johnny Parker、艾爾.米勒Al Miller、羅伯.帕納列洛Rob Panariello、傑瑞.米霍爾Jeremy Hall著、徐國峰譯:《週期化力量訓練系統》The System,臺北:臉譜,2021年11月出版

《跑步,該怎麼跑》15週年改版

《跑步,該怎麼跑》15週年改版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Nicholas Romanov, Ph.D.)著,徐國峰譯,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5年8月出第2版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開發技術知覺、掌握關鍵姿勢,在順應自然下進行科學化訓練,提高動作的經濟性並且避免受傷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開發技術知覺、掌握關鍵姿勢,在順應自然下進行科學化訓練,提高動作的經濟性並且避免受傷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著;徐國峰譯,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Nicholas Romanov, Ph.D.)著,徐國峰譯,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網誌存檔

  • ►  2020 (3)
    • ►  6月 (1)
    • ►  4月 (2)
  • ►  2019 (55)
    • ►  12月 (7)
    • ►  11月 (6)
    • ►  10月 (8)
    • ►  9月 (4)
    • ►  8月 (3)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5)
    • ►  4月 (8)
    • ►  3月 (2)
    • ►  2月 (2)
  • ▼  2018 (43)
    • ►  12月 (6)
    • ►  11月 (2)
    • ►  10月 (1)
    • ►  9月 (7)
    • ►  8月 (5)
    • ►  7月 (5)
    • ►  6月 (3)
    • ►  4月 (7)
    • ►  3月 (1)
    • ▼  2月 (2)
      • 最終對於『全馬PB班』有什麼期待?
      • Garmin PB班的之後:漫談訓練法、理念與期待
    • ►  1月 (4)
  • ►  2017 (93)
    • ►  12月 (5)
    • ►  11月 (4)
    • ►  10月 (1)
    • ►  9月 (6)
    • ►  8月 (5)
    • ►  7月 (2)
    • ►  6月 (8)
    • ►  5月 (8)
    • ►  4月 (19)
    • ►  3月 (15)
    • ►  2月 (5)
    • ►  1月 (15)
  • ►  2016 (111)
    • ►  12月 (14)
    • ►  11月 (16)
    • ►  10月 (7)
    • ►  9月 (7)
    • ►  8月 (4)
    • ►  7月 (4)
    • ►  6月 (2)
    • ►  5月 (5)
    • ►  4月 (6)
    • ►  3月 (14)
    • ►  2月 (13)
    • ►  1月 (19)
  • ►  2015 (125)
    • ►  12月 (15)
    • ►  11月 (15)
    • ►  10月 (7)
    • ►  9月 (8)
    • ►  8月 (10)
    • ►  7月 (5)
    • ►  6月 (8)
    • ►  5月 (12)
    • ►  4月 (10)
    • ►  3月 (19)
    • ►  2月 (11)
    • ►  1月 (5)
  • ►  2014 (17)
    • ►  11月 (1)
    • ►  9月 (2)
    • ►  8月 (2)
    • ►  7月 (2)
    • ►  6月 (3)
    • ►  2月 (6)
    • ►  1月 (1)
  • ►  2013 (39)
    • ►  12月 (2)
    • ►  11月 (1)
    • ►  9月 (2)
    • ►  7月 (24)
    • ►  6月 (4)
    • ►  5月 (2)
    • ►  4月 (2)
    • ►  2月 (2)
  • ►  2012 (23)
    • ►  12月 (2)
    • ►  11月 (4)
    • ►  10月 (3)
    • ►  9月 (8)
    • ►  8月 (1)
    • ►  6月 (3)
    • ►  3月 (2)
  • ►  2011 (17)
    • ►  12月 (1)
    • ►  10月 (1)
    • ►  8月 (5)
    • ►  6月 (1)
    • ►  5月 (3)
    • ►  4月 (2)
    • ►  3月 (3)
    • ►  1月 (1)
  • ►  2010 (38)
    • ►  12月 (3)
    • ►  11月 (2)
    • ►  10月 (8)
    • ►  9月 (6)
    • ►  8月 (7)
    • ►  7月 (3)
    • ►  6月 (4)
    • ►  5月 (1)
    • ►  4月 (1)
    • ►  3月 (2)
    • ►  2月 (1)
  • ►  2009 (42)
    • ►  12月 (1)
    • ►  10月 (1)
    • ►  9月 (1)
    • ►  7月 (4)
    • ►  6月 (5)
    • ►  5月 (2)
    • ►  4月 (4)
    • ►  3月 (9)
    • ►  2月 (7)
    • ►  1月 (8)
  • ►  2008 (24)
    • ►  12月 (2)
    • ►  11月 (12)
    • ►  7月 (1)
    • ►  5月 (6)
    • ►  1月 (3)
  • ►  2007 (11)
    • ►  12月 (1)
    • ►  11月 (4)
    • ►  10月 (3)
    • ►  3月 (3)
  • ►  2006 (3)
    • ►  12月 (1)
    • ►  10月 (2)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
徐國峰著,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4年出版

《在水裡自由練功》

《在水裡自由練功》
徐國峰著,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2年出版

《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

《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
徐國峰、羅譽寅著,台北市:臉譜,2014年11月1日出版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作者:傑克.丹尼爾(Jack Daniels),譯者:徐國峰,2014年

《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

《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
作者:傑森.羅比拉德;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 出版時間:2013/3

最新文章

載入中…

《鐵人3項:三項全能運動入門》

《鐵人3項:三項全能運動入門》
作者:徐國峰,台北市,臉譜,2010年初版

《ACSM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

《ACSM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
總校閱:林嘉志/譯者群:林嘉志、沙部魯比、李嘉宜、陸康豪、張嘉珍、陳哲修、陳奐杰、黃香萍、蘇玫尹、徐國峰

熱門文章

  • 最大心率只能實際用測的,不能套公式
    身邊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使用心率錶來訓練,但大部分的跑者還是只看錶面上顯示的每分鐘心跳數(beat per minute, bpm)。這個數值對跑者本身的意義並不大,就像你看錶上顯示160 bpm(每分鐘心跳165次)時,對於最大心率200 bpm的人來說,這個強度還在非常有氧的...
  • 破四課表 from "Run Less Run Faster"
    要參加波士頓馬拉松「60~64歲的男性」與「45~49歲的女姓」要在四小時以內才能報名。 在《練少一點,跑快一點》(Run Less Run Faster,書名為我暫譯)中設計了一份破四課表,但作者先聲明,想要服用這份菜單的話,必須先符合下列其中一種能力: 五公里跑進2...
  • Garmin錶中的最大攝氧量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使用GARMIN的錶已經有好幾年了,每次最大攝氧量更新時手錶都會提示我,每次都很疑惑它是怎麼被估算出來的。後來發現最大攝氧量估算的功能是由Firstbeat這家公司所提供,同樣的功能也同時提供給 SUNTO 和SAMSUNG的穿戴裝置。 原本大概猜得出來Firstbeat是...
  • 自由式划手的五個階段
    入水(Entry): 入水前,肩膀必須高於水面 (避免水阻),掌心朝外,以大拇指入水; 入水後,手掌翻正,手心朝向池底,此時 肩膀要立即貼近臉頰 (如此水阻最小),肩膀...
  • 關於訓練強度,我參考的是Daniels' Running Fomula
    為了讓東華鐵人隊隊員在在訓練時都能認清每次訓練的目標,讓他們在訓練時有明確的方向,和隊長阿祥討論過後,決定以後的課表都會先詳細列出說四大主項,在出發練習前我或隊長再口頭說明一次,這四個主項分別是: 「訓練的項目」 「訓練的距離或重量」 「訓練的時間或組數」 ...

最新回應

載入中…

標籤

  • 2013跑步環島 (26)
  • 比賽札記 (26)
  • 生活日記 (10)
  • 生酮飲食 (4)
  • 低醣飲食 (4)
  • 東華鐵人隊 (91)
  • 姿勢游法 (23)
  • 姿勢跑法 (106)
  • 姿勢騎法 (19)
  • 書寫/閱讀 (195)
  • 訓練日誌 (115)
  • 訓練知識 (237)
  • 訓練菜單 (25)
  • 訓練營 (19)
  • 訓練雜思 (116)
  • 經典跑道TW (9)
  • 運動產業 (31)
  • 課程/活動/賽事訊息 (184)
  • 營養 (3)
  • 鐵人隊 (1)
  • 鐵人裝備 (24)
  • KuoFeng Coaching System (24)
  • MeltMethod (2)
  • PoseMethod (24)
  • RQ (34)
  • Smart Tri. (11)

有關游/騎/跑的網頁

  • Custom Fit
  • Tri Smart
  • Dan's Coach Website
  • I.T.U.
  • InvisibleShoe.COM
  • Applications to Running Barefoot or in Minimal Footwear
  • Swim Smooth
  • 「赤腳泰德」的個人網站

計數器

Google Analytics

我的網誌清單

  • Browny Walking
    [chrome] TabCloud 情境式分頁管理
  • Scott's Blog
  • Taiwan超馬網-跑向全世界
    2012日本神宮外苑24H賽
  • 羅譽寅三鐵成長日誌
    【學習筆記】熱適應訓練 Heat acclimation training
  • 跑步環島
    熱血青年劉品賢: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跑步環島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

《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
圖片視窗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