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從獨腳跑者來看「失重」 的技巧

「失重」這個概念不存在於現行的運動力學教科書中,這幾年從《Pose Method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這本書與羅曼諾夫博士的課堂上才慢慢理解到這個概念的通性與重要性,它跟「Support (支撐)」與「Action (移動)」的概念密切相關。存在於每一種運動項目中。

支撐點無法移動,移動的主要部位是非支撐點。為了快速移體支撐點,必須快一點把支撐點上的重量移開。例如左腳著地後想要快速移動左腳,在體重還壓在左腳上時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快點把體重從左腳移開。方法有二:
  1. 快速用左腿蹬地
  2. 運用失重的技巧。
如果我們把靠近支撐點附近的部位想像成一個彈簧,當我們把壓在彈簧上面的重量拿走,彈簧就會彈起,拿走重量的過程就會造成彈簧的「失重」現象,所以第2種方法比第1種可以更快離地。

拿走重量的速度愈快 (失重的速度愈快),彈簧彈起的速度愈快。以跑步來說彈簧是「腿部」,壓在腿部的重量是軀幹和上肢,跑步時我們不能快速上下移動軀幹,因為軀幹要保持穩定才有能保持好的排列,有好的排列彈力所需的剛性才會好,所以跑者會透過快速聳肩和擺臂來拿走重量。其實每一位跑者、跳遠、跳高運動員都會運用聳肩來失重,跳遠和跳高在起跳前的最後一步會特別明顯,跑者則為了保持穩定,動作幅度會比較小,較難發現。

「兩條腿」跑者向上聳肩的動作幅度會比較小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有另一條腿可以上拉→協助創造失重與彈性;但獨腿跑者沒有另一條腿可以上拉,所以他就只能藉由增加向上擺臂對聳肩的幅度來快速離地,影片中這位獨腳跑者的跳遠動作,使這種存在所有運動中的通性--「失重」更明顯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