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我們需要練赤足跑嗎?

在最近的幾次講座中最常被提到的問是之一是:「我們需要練赤足跑嗎?」不少人對於赤足跑都充滿著憧憬,但又同時感到恐懼。

我總是毫不猶豫地說「需要!」

我的理由是:人的兩隻腳掌共有52塊骨頭,佔全身骨頭數的四分之一(全身有206塊骨頭)。除了手掌外,是全身骨頭最密集之處。這些眾多小骨頭需要小肌肉與肌腱來把它們固定成我們所看到腳的形狀。但把腳穿在鞋子裡,那些小肌肉與肌腱就會萎縮,關於腳的各種毛病自然就會跑出來。受鞋子保護的腳,就像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看起來白皙嬌嫩?,但卻脆弱不堪。對於跑者與鐵人來說,需要的不是白嫩?而是足以對抗落地衝擊的強健腳掌。因此我兩年前就開始把鞋子脫掉一步步找回功能健全的腳掌。

剛開始我也覺得赤腳跑的人都是奇人異事,但當我看到國外的菁英跑者與鐵人,知名教練都在要求選手赤腳跑時,我才開改觀,也想嘗試。

開始找資料,想知道該如何進入赤足跑的世界,最後找到的是這本”The Barefoot Running Book”,跟著作者傑森.羅比拉德的指導,我也一步步地用赤足跑出更遠的距離(最遠打赤腳跑過42公里,當然是在練習時而非比賽)。

所以也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把這本書翻成中文,中文書名是《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主要是希望讓更多臺灣跑者能了解赤腳跑步的重要性以及訓練的步驟與方式,擺脫運動傷害,甚至讓成績更上一層樓。

套句作者傑森講的:「當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做某件事時,它未必是最好的方式」,穿鞋也是。畢竟,人是唯一穿鞋的動物。

每次看到今年剛出生的小女兒的腳趾頭,再看看我自己長年穿鞋跑步、騎車而變型的拇趾球和控制不良的腳趾,我跟太太說:女兒上學前都盡量不要穿鞋子,要去哪打赤腳就好,等到上學後為滿足學校規定再穿鞋。既省錢又健康。希望她的腳掌不要像長期穿鞋的我們倆一樣變形又殘弱,有雙自然健康又靈活的腳,那可比世上任何昂貴的鞋子都美麗。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前足著地」與「阿基里斯腱」的關係 by Dr. Nicholas Romanov

以下圖文由國峰摘譯自:《The Running Revolution》LESSON SIX: The ACHILLES Tendons, by Dr. Nicholas Romanov, P112~114

阿基里斯腱是你全身上下最強壯的肌腱,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吸收著地的衝擊力以及把能量釋放到向前的動作中。它是一種長而有彈性的組織,連接著小腿肌和腳跟的骨頭,可以儲存和釋放能量到你每一個前進的步伐中。如果你沒誤用,它能夠輕易支撐你整個跑步生涯。

在本課程中,你將會學到如何使前足著地跟阿基里斯腱連結在一起,也會讓你瞭解到阿基里斯腱的關鍵角色,主要是幫你在跑步過程中利用「地面反作用力」的物理現象。

地面反作用力(GRF)發生在腳掌落地時,你的腳掌落地力量有多大,地面就會以相同的衝擊力反饋回腳掌。從跑者的角度來思考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每個動作都有一股相應的反向作用力存在。你落下的角度愈大,地面反作用力就愈大。腳掌接觸地面時,你的肌肉和肌腱會像是拉開的弓弦一樣伸長,因此能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衝擊,接著就如同拉弓放箭的那一刻,肌肉和肌腱進行收縮同時釋放吸收的能量到前進的腳步中。這個彈力系統像是一台吸震器,它的根基是阿基里斯腱,其他的肌腱和韌帶只是輔助的附件。

這個的吸震系統只有在前足著地時才會發揮功能,如果你用腳跟著地,不但會浪費這種專為跑步設計的精良系統,同時你也會對腳跟和前足造成雙倍的衝擊力,因而損害你的身體。腳跟的衝擊力是最具破壞力的,因為腳跟跑法就像把身體當鐵鎚用,落地時身體立即面臨全部的衝擊力,無法利用肌肉與肌腱進行緩衝。換句話說,前足著地吸收衝擊的時間較長。在下圖中可以清楚看出前足與腳跟著地的差異,腳跟先著地的跑法會出現衝擊力的峰值,但前足跑法的衝擊力卻呈現出較為柔和的曲線。


為了能徹底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和阿基里斯肌腱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的彈性系統,這裡有一些前足跑法的要領必須整合到你的跑步技術中。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得記得前足著地是「落下」階段的被動結果,而非你用前腳掌主動去撞擊地面。如果你不懂放鬆仍然主動對地面施力就算用前腳掌取代腳跟,受傷的機率將不會下降,你的跑步表現也不會因此提升。這種錯誤很常發生在赤足與極簡鞋款的跑者們身上,他們誤以為只要打赤腳或穿極簡鞋,自動改成前足著地後,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一項訣竅能確保你是自由地讓前腳掌落地,而非主動施力去撞擊地面,那就是「不要完全伸展你的關節」。如果你能以關鍵跑姿適當的落地,你的支撐腳、軀幹與頭部會呈現S型曲線,腳掌不可能落到身體前方,觸地時應該迅速且安靜。當阿基里斯腱伸長吸收地面反作用力時,你的腳跟應該會像輕吻地面般輕輕觸地,此時大部分的體重還在壓在前腳掌上,緊接著肌肉和肌腱再次收縮,此時即是你釋放支撐腳,準備離地進入騰空階段。

花蓮人的福利:隨時都可契入自然



吉安路跑的文柄大哥(今年將達成200馬的朋友)在臉書上提問:「有點好奇,請教... 同樣是有氧運動,為何跑步和單車/游泳體驗感受差很多?」

這件事我之前剛好有思考過,因此很快在下面回覆,想再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分析:自行車因為有速度,不管訓練或比賽都要很專心注意外在的環境,警覺性要高,不然會有危險性,而且自行車比較算是團體運動,要輪車、跟車,需要策略與戰術,因此「比較難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跟自己對話」,當然還是有各種痛苦與愉悅交雜形成有氧運動獨有的滋味,只是比較起來跑步的感受會更深刻。還有一個理由是:自行車速度太快了,看不到「慢速移動時才看得到的風景」。速度快的時候,好處是有效率,像騎自行車移動比跑步有效率多了,但快速的另一個面相是「使人無法溶入自然環境之中」。所以我只想騎車環島一次,卻想跑步環島兩次,而且現在又蠢蠢欲動想要再跑一圈。我是個天生步調就很急躁的人,放慢速度跑長距離可以讓我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游泳的例子比較特殊,因為大部分的人只能在游泳池訓練與比賽,面對的是「人造的環境」,無法讓人有契入自然的感受,也無法一邊游一邊與人互動,享受運動時互相交流的樂趣(這點在自行車訓練時就能享有),但也因此練游泳的「孤獨感」比跑步重,你只能面對池底與池壁與自己換氣的聲音。

比較起來,跑步對心靈上的益處更是全面。不像騎車和游泳會偏於一方。跑步比較自由,既能享有孤獨感,也能享受團練的樂趣,可以自行選擇。

最重要的差別是:跑步比起游泳和騎車時更能讓人體驗契入自然的圓滿感受,如同中國先哲們所謂的「天人合一」之感,中國歷代哲人們花了許多篇幅描述這種境界,但我覺得只要到自然環境中跑步,僅管每人契入自然的深淺不一,但都能感受到交合時的圓滿感受。

今早與吉安路跑在花蓮吉安的楓林步道練跑,標哥隨意幫我們拍照紀錄……在花蓮,只要出門到處都是人煙罕至的自然環境,這是花蓮人的幸福,這也是我選擇住在這裡的理由。阿德勒說:「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要不要幸福。」住在花蓮是我的選擇,出門跑步也是我的選擇,選擇1+1=幸福感。

住在花蓮的朋友們,怎能不出門,開始跑入自然之中呢!只要開跑,隨處是幸福。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團練與競賽的魔力


已經有快半年沒參加吉安路跑的團練,早起的感覺真棒!五點集合的團練,讓我再度有理由早起,在汗水淋漓時邊喘氣邊欣賞晨光乍現時中央山脈深邃的輪廓。好久沒有團練的感覺了,今天終於再嘗到團練的奇妙之處。

今天慢跑30分鐘後,標哥宣佈菜單是:[5分鐘×4]。對我來說就是在練最大攝氧量,也就是I強度,而我的I配速是3:20/km。這半年來自己練,用這種配速跑,大約跑3分初頭就會跑不下去;但在團體中一起吃同一份課表時會有股神奇的魔力,這股魔力讓我在這半年多來第一次以3:20/km的配速跑完5分鐘,而且還不只一趟:


第一個5分鐘先熱身,以3:40/km的配速跑1.3K左右。
後面三趟5分鐘都剛好跑了1.5K。這是最近自主訓練時不管再怎麼用力都無法完成的課表。

獨跑時能享受到精神上的自由感,不用在乎旁人的速度,既不用追趕,也不怕落後,但自由了半年多,我又重新懷念起追與被追的刺激感。競賽(contest)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根意謂「目睹」或「見證」,其他的跑者是我的見證人。在別人的目光下,潛力會被不斷激發出來。突破自我極限是跑者們喜歡參加路跑競賽的真正理由。事實上,我們需要其他跑者來協助我們追求卓越……感謝吉安路跑讓我重新體會到團練的魔力。

跑步家的具體樣貌

最近出版了一本我很喜歡的跑步書。作者喬治.席翰 (Dr.George Sheehan)是位醫師,也是位美國著名的跑步作家,寫了一系列非關知識的跑步散文,較著名的有《Running & Being》、《The Essential Sheehan》、《Going the Distance 》、《The Running Life》。

時報出版社幾個月前寄給我《The Essential Sheehan》(中文書名為《愈跑,心愈強大》)的書稿,問我願不願意推薦這本書。我一看是席翰醫生的著作,就覺得實在是榮幸了!不可能不願意。但這就像金庸小說找我推薦一樣,實在讓人感到惶恐!


我花了幾天的時間把整本書讀了一遍,精彩的篇章反複閱讀之後才敢下筆,又花了幾天才把時報出版社要求的500字的推薦序給磨出來:

==
不少人在談到跑步時總把養生掛在嘴邊,認為跑者們都是為了健康才上路跑步的,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的話,一定會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片面,但又很難向他人解釋清楚「為什麼自己會如此熱愛跑步呢?」但我知道我們這群跑者不只是為了健美,而是為了某種更形而上的目的而跑。 
在席翰醫生的這本著作《愈跑,心愈強大》中替眾多跑者們寫出了熱愛跑步的理由。我尤其喜歡他在書中的一句話:跑步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透過跑步,我們有機會進入一種持續若干時間、沒有別人涉入的意識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們擁有自由、擁有寧靜、擁有特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那是屬於跑者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中不論速度快慢,我都能享受到跑步的樂趣。我很喜歡席翰醫生所說的:在那裡你能找回赤子之心以及探索身體與心靈的極限。在慢跑時,你能觀察周遭的世界或是逃進內心的世界;在快跑時,你能抛開世俗的煩惱以及享受身體熱血澎湃的運轉。那是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孤獨世界。 
雖然席翰醫生不是一位最強最快的跑者,但從他的一篇篇散文中,我卻看到一位極具清明自覺主體意識的跑步家。他像世間其他偉大的畫家、音樂家、作家與科學家一樣,只不過他是透過跑步來詮釋人生的意義。這部作品中的哲思瑰寶深深觸動身為跑者的我。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想必將從席翰醫生的話語中獲得安慰、熱忱與身為跑者的智慧。
==

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若你也已經把跑步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想必也能從席翰醫生的話語中獲得共鳴。

這本書已於昨日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博客來看更詳細的介紹:http://ppt.cc/73EHE